“荨麻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中国人群患病率约为23%,,也就是平均10个人中就有2人受到过荨麻疹的困扰。”
01
「荨麻疹」是啥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中医称为“瘾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约20%的患者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6周。
02
为什么我会得荨麻疹?
荨麻疹病因复杂,许多患者找不到确切的诱因。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我们称之为过敏原,荨麻疹的过敏原很多,内外因素都可能引起荨麻疹的发病,比较常见的包括:
食物:比如含蛋白质分子量大的食物如鱼虾类、蛋类等,某些蔬菜或水果如柠檬、芒果、菠萝、西红柿等,腐败食物和食品添加剂等;
药物:免疫介导的如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非免疫介导的肥大细胞释放剂如吗啡、可待因、阿司匹林等;
空气中的吸入物:灰尘、尘螨、霉菌,一些动植物比如动物的皮毛或植物花粉等,香料、杀虫剂、室内装饰涂料等。
物理因素:如冷、热、水、日光、运动、震动。
各类荨麻疹的分类及定义如下:
鉴别诊断:主要与荨麻疹性血管炎鉴别,后者通常风团持续24h以上,可有疼痛感,皮损恢复后留有色素沉着,病理提示有血管炎性改变。03
如何治疗?
(1)急性荨麻疹的治疗:去病因,治疗上首选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在明确并祛除病因以及口服抗组胺药不能有效控制症状时,可选择糖皮质激素。
(2)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3)部分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目前,西医治疗上最常用的是抗组胺药,炎症介质与肥大细胞的膜结合,就会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组胺与血管壁的一些受体结合,使得局部出现水肿反应或者荨麻疹样反应,所以抗组胺药的应用,事实上就是竞争的拮抗了组胺与血管壁的一些受体结合。
组胺与血管壁的受体结合,最常见的就是H1,其次还有H2受体,故治疗荨麻疹,也可用一些抗H2受体阻滞剂。H2受体主要是在胃受体肠的粘膜上,血管壁也可以有H2受体,所以H1受体阻滞剂和H2受体阻滞剂可以联合应用。
其中Ⅰ代抗组胺药有明显的嗜睡的副作用,像我们过去常用的扑尔敏、赛庚啶、去氯羟嗪都有明显的嗜睡的作用;Ⅱ代抗组胺药嗜睡作用就非常轻了,常用的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Ⅲ代抗组胺药,不但有抗组胺的作用,同时它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功效,比如说盐酸非索非那定就认为是第Ⅲ代的抗组胺药。H2受体比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
除了抗组胺药以外,西医治疗上也用一些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药,比如多赛平、酮替芬是最常用的。西医治疗的其他药物,包括用的最多的就是非特异性的抗变态反应,或者是非特异性的抗炎药物,比如说钙剂,我们最常用的是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者10%的硫代硫酸钠也是过去用的比较多的。非特异性的抗炎药,可以减少血管壁的渗出,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治疗荨麻疹。
此外,最严重的荨麻疹可能就是用激素了,激素可以抑制全过程的免疫反应,包括抑制变应原的吸入、呈递,抑制炎症因子的聚集。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优势,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状态,增强机体对抗邪气(过敏原)的能力,它不同于西医的抗组胺药竞争性拮抗组胺,是一个对症治疗的药物,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治疗疾病,但是中医的治疗是通过调整人体的不平衡,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治疗部分,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徐金华.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解读(版)[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全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1.
欢迎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