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是洗手、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对于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有着不同的手卫生标准。在当前疫情下,考虑到便携性与消毒效率等因素,医务人员首选卫生手消毒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二、进行手卫生为什么能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而手部接触所涉及的传播途径包括经水/食物传播、血液/血制品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等。所以,进行手卫生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三、作为医务人员,应该选用哪些手消毒剂呢?
卫生手消毒时首选速干手消毒剂,能够快速灭活新冠病毒;洗必泰(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冠状病毒,不建议使用;新洁尔灭、碘伏等对新冠病毒的灭活作用尚不明确,使用时还需考虑作用时间与过敏等问题。推荐使用含氯、乙醇、过氧化氢等手消毒剂。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摘手套后应进行手卫生。
四、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手卫生呢?
手卫生5大指征: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下列情况应洗手(严格按“七步洗手法”执行):
·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
·可能接触对速干手消毒剂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时。
处于下列情况时医务人员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五、不同工作区域的医护需要进行哪些防护?
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分级防护原则:
一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必要时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二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护目镜(防雾型)、医用防护口罩、防护内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渗透隔离衣/一次性防护服(视情况而定)、一次性乳胶手套、必要时穿一次性鞋套。
三级防护: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内服或工作服、外套一次性防护服、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鞋套(佩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或正压式头套时可无需戴护目镜和医用防护口罩)。
医务人员需根据所在工作区域进行不同等级的防护:
·普通门诊或病房属于感染风险较低的区域,医务人员实行一级防护;
·在急诊科诊区、儿科门急诊,医务人员需着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若为出现新冠病毒高度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诊区,提高防护级别至二级防护;
·发热门诊、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新冠病毒隔离诊区,医务人员需实行三级防护。
六、频繁进行手卫生会对皮肤屏障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频繁的清洁/消毒手部皮肤会破坏皮肤屏障的正常结构,改变皮脂膜pH,皮肤会有干燥、泛红、瘙痒甚至蜕皮红肿等表现。另外,消毒剂里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醇,长期使用会造成皮肤干燥粗糙、失去弹性、油脂分泌过多等问题。
七、频繁进行手卫生会导致皮肤病的产生吗?
研究发现患手部湿疹的医务人员中有52%的人既往洗手频率大于10次/天,另外消毒剂里的一些消毒成分长期使用会抑制皮肤表面寄生的正常菌群,使得皮肤表面的免疫微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导致湿疹、真菌感染、细菌感染、过敏性皮炎等一系列疾病。
八、如果因频繁进行手卫生而出现皮肤屏障受损或湿疹,该如何处理?
小编建议手部、脸部出现皮肤屏障受损时可以将伯纳赫修复产品涂在手部,均匀涂开,形成保护层,修复手部细小损伤。脸部戴口罩形成的勒痕,也可以将修复产品涂抹在面部损伤处,快速修复面部损伤,一日多次,为皮肤提供第二层保护层。伯纳赫修复产品修复重建皮肤屏障功能,适用于皮肤瘙痒、灼热、皮肤紧绷、疼痛等。用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引起的皮肤干燥脱屑、红斑、丘疹、红血丝及皮肤萎缩变薄的修复。可预防疤痕形成及色素沉着。出现湿疹时,需尽量避免各类诱发或加重因素,不能抓挠,平时做好保湿和屏障修复,医院皮肤科听从医生指导进行药物治疗。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军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