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湿疹样皮炎 >> 疾病影响>> >> 三七功效与作用

三七功效与作用

文章来源:湿疹样皮炎   发布时间:2021-12-8 14:48:54   点击数:
 三七

三七图片

三七中草药原植物

三七中药材

《中国药典》:三七

三七

SānQī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支根习称“筋条”,茎基习称“剪口”。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回甜。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1)本品粉末灰黄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树脂道碎片含黄色分泌物。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μm。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50~8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5ml,温浸30分钟(或冷浸振摇1小时),滤过。取滤液1ml,蒸干,加醋酐1ml与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另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灯(nm)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橼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   (3)取本品粉末0.5g,加水约5滴,搅匀,再加以水饱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摇约10分钟,放置2小时,离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以正丁醇饱和的水,摇匀,放置使分层(必要时离心),取正丁醇层,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及三七皂苷R[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凉干,喷以硫酸溶液(1→10),于℃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置紫外光灯(nm)下检视,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

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适量。

孕妇慎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中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三七

三七

SānQī

田七、滇七、参三七、汉三七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pseudoginsengWall.var.notoginseng(Burk.)HooetTseng[P.sanchiHoo]的块根,其花亦入药。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状茎(芦头)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主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厘米,直径约1~3厘米,有分枝和多数支根,表面棕黄色或暗褐色,具疣状凸起及横向皮孔。茎直立,单生,不分枝,近于圆柱形,有纵条文。掌状复叶3~6片轮生茎顶,具长柄;小叶通常5~7片,膜质,基部一对较小,椭圆倒卵形或长圆披针形,长5~15厘米,宽1~5厘米,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而偏斜或宽楔形,下延,边缘具细密锯齿,两面脉上有刚毛。夏季开淡黄绿色花,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花5数,花瓣长圆状卵形,先端尖;子房下位,2室,花柱2,基部合生,花盘平坦或微凹。果扁球形,熟时红色。种子扁球形,1~3粒。

生于山坡丛林下。分布于广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一般为栽培;江西、湖北及其它省近年也有栽培。

喜冬暖、夏凉的环境,不耐严寒,忌强光。宜选阴凉通风,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植质壤土栽培。种子繁殖,播种前2~3个月整地、作畦。为了消灭害虫、病害,可在翻地时撒1~2次石灰(60斤/亩)或六六六粉(5~10斤/亩),但必须在种植前20~30天进行。当果实成熟后,可随采随播,产区也多用冬播。播时于畦面开沟,沟宽1~2寸,深2~5分,粒距1.5~2寸,覆细土2~3分,再盖稻草防畦面板结,保持土壤湿润,约3~4个月出苗。幼苗生长1年,于12~1月,休眠芽萌动前,按苗大小,挖出栽种,开沟,以5×5或5×6和6×6寸行株距栽种,栽深0.5~1寸。栽时,芽头向下倾斜成约20度角,然后覆土盖草。播种1月后,搭荫棚,四周围以篱笆;透光度按季节调整,光度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春季透光度60%左右,夏季40~50%,冬季逐渐调大透光到50%~80%。生长期间应注意防病、防虫,施肥、摘蕾。

块根含三七皂甙A(arasaponinA,C30H52O10)、三七皂甙B(arasaponinB,C23H38O10),二者水解后分别生成皂甙元A,皂甙元B及一分子葡萄糖。又近举报导,含有五种三萜皂甙,其甙元为人参二醇及人参三醇等。三七块根除含有皂甙外,尚含有生物碱和黄酮甙。三七叶含皂甙,水解后其皂甙元以人参二醇较多,可明显检出有齐墩果酸,但人参三醇含量极少。

1、三七块根流浸膏能缩短家兔血液凝固时间,有止血作用。   2、三七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减少心肌氧消耗的作用。并能对抗因脑垂体后叶素所致的血压升高、冠状动脉收缩的作用。   3、三七块根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4、三七灌胃能促进小白鼠肝糖元的积累。   5、毒性:三七皂甙给猴等等物静注,有溶血作用,对小鼠静注其半数致死量为毫克/公斤。对金鱼毒性极轻。

开花前采收3年以上的鲜三七,去茎叶泥土,摘下芦头、侧根、须根,分开大小,晒至六、七成干时,用谷壳掺和,边晒边搓揉,使其体质结实,再晒至足干。   夏季采花,阴干或熏蒸晒干。

块根:甘、味苦,温。   花:甘,凉。

块根:活血祛淤,止血,消肿止痛。用于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   花:清热,平肝,降压。用于急性咽喉炎,头昏,目眩,耳鸣。

块根:1~3钱,研末用白开水送服。不宜入煎剂。   花:适量,开水冲泡当茶饮。

1、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三七1钱,花蕊石、血余炭各0.5钱,研末分4次吞服,每日2次。   2、跌打损伤:三七1~2钱,磨甜酒内服,或研末内服。   3、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三七研末,每服3分,每日3次。一般服2日后腹痛减轻,4~5日后肠蠕动恢复,7日左右肠梗阻解除,10日基本痊愈。继续服至15日以巩固疗效。   4、消化性溃疡(瘀痛型):三七0.5~1钱,研粉吞服,当归、桃仁、延胡索、赤芍、失笑散各3钱,乳香、没药各1钱。(此型可能为穿透性溃疡。)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三七

三七

SānQī

山漆、金不换(《纲目》),血参(《医林纂要》),参三七(《本草便读》),田三七、田漆(《伪药条辨》),田七(《岭南采药录》)。

《纲目》

为五茄科植物人参三七的根。夏末、秋初开花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收。选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净泥土,剪除细根及茎基,晒至半干,反复搓揉,然后晒干。再置容器内,加入蜡块,反复振荡,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实饱满,品质较佳,称为"春七";冬采者,形瘦皱缩,质量较差,称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称为"筋条";较细者为"剪口三七";最细者为"绒根"。

多年生草本,高达30~60厘米。根茎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厘米,直径约1~3厘米,有数条支根,外皮黄绿色至棕黄色。茎直立,近于圆柱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多数紫色细纵条纹。掌状复叶,3~4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长,表面无毛;小叶3~7枚;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14厘米,宽2~5厘米,中央数片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两侧不相称,边缘有细锯齿,齿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脉有细刺毛,有时两面均近于无毛;具小叶柄。总花梗从茎端叶柄中央抽出,直立,长20~30厘米;伞形花序单独顶生,直径约3厘米;花多数,两性,有时单性花和两性花共存;小花梗细短,基部具有鳞片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通常5齿裂;花瓣5,长圆状卵形,先端尖,黄绿色;雄蕊5,花药椭圆形,药背着生,内向纵裂,花丝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花盘平坦或微凹。核果浆果状,近于肾形,长约6~9毫米;嫩时绿色.熟时红色。种子1~3颗,球形,种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本植物的叶(三七叶)、花(三七花)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栽培或野生于山坡林阴下。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主产云南、广西等地。

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类圆柱形或纺锤形,长约3~5厘米,直径约0.3~3厘米,顶端有根茎残基。外表灰黄色或棕黑色,有光泽,具断续的纵皱纹,及横向隆起之皮孔,并有支根的断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木部与皮部常分离,皮部黄色、灰色或棕黑色,本部角质光滑,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先苦而后微甜。以个大坚实、体重皮细、断面棕黑色、无裂痕者为佳。   "筋条"、"剪口"及"绒根"大多不饱满而有较多的纵皱,并带有灰黄色的栓皮。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或角质状。

拣尽杂质,捣碎,研末或润透切片晒干。三七粉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

甘微苦,温。   ①《纲目》:"甘微苦,温,无毒。"   ②《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性平,无毒。"

入肝、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阳明、厥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胃,兼入心、大肠。"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②《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内服:煎汤,1.5~3钱;研末,0.5~1钱。外用: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孕妇忌服。   ①《本草从新》:"能损新血,无瘀者勿用。"   ②《得配本草》:"血虚吐衄,血热妄行者禁用。"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①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钱,自嚼,米汤送下。(《濒湖集简方》)   ②治吐血:鸡蛋一枚,打开,和三七末一钱,藕汁一小杯,陈酒半小杯,隔汤炖熟食之。(《同寿录》)   ③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三钱(煅存性),三七二钱,血余一钱(煅存性)。共研细末。分两次,开水送服。(《医学衷中参西录》化血丹)   ④治亦痢血痢:三七三钱,研末,米泔水调服。   ⑤治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一、二钱服。加五分入四物汤亦可。   ⑥治产后血多:三七研末,米汤服一钱。   ⑦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涂四围。(④方以下出《濒湖集简方》)   ⑧治刀伤,收口:好龙骨、象皮、血竭、人参三七、乳香、没药、降香末各等分。为末,温酒下。或掺上。(《纲目拾遗》七宝散)   ⑨止血:人参三七、白蜡、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蛎各等分。不经火,为末。敷之。(《回生集》军门止血方)   ⑩治无名痈肿,疼痛不止:山漆磨米醋调涂。已破者,研末干涂。(《纲目》)   ⑾吐血、务血不止。用三七一钱,口嚼烂,米汤送下。   ⑿赤痢血痢。用三七三钱,研细,淘米水调服。   ⒀大肠下血。用三七研细,淡白酒调一至二钱服。三服可愈。   ⒁妇女血崩。治法同上。   ⒂重度赤眼。用三七根磨汁,涂眼睛周围,很见效。   ⒃无名痈肿,疼痛不止。用三七根磨米醋调涂;如痈已破,则用三七研细干涂。   ⒄虎咬虫伤。用三七研细,每服三钱,米汤送下。另取三七嚼涂伤处。

①治疗心绞痛   每次口服o.45克,日服3次,重症加倍。16例以心绞痛为主诉的冠心病患者,经治疗除1例心绞痛合并急性心肌梗塞者用药数天无效而停药外,其余15例止痛疗效均满意。有4例原需长期服用复方硝酸甘油片者,服三七后即可停服;5例合并高血压病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3例服药后心率转缓;4例心电图轻度好转。实验结果证明,三七有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又有降低动脉压及略减心率的作用,使心脏工作量减低。上述作用,均有助于减轻心脏负担,缓和心肌需氧与供氧不足之间的矛盾,因而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利因素。又据少数病例观察,每日用三七粉1.8克,分3次食前服,连续1月,对降低血脂及胆甾醇有一定效果。服药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有些病例服药后觉精力旺盛,临床症状亦有所减轻。经血常规检查,血象无明显变化,对血小板似有提高之作用。   ②治疗咯血   三七粉2~3分,日服2~3次,共治疗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及肺脓肿等病引起的咯血患者10例。咯血1次量为50~毫升不等。服药后5天止血者1例,10~30天止血者6例,31~60天止血者3例。其中完全止血者8例,有2例于止血后1~2周又有少量咯血。此药对肺部疾患有止血、镇咳,祛痰及镇痛作用,服药后无1例产生副作用。   ③治疗急性坏死性节段性小肠炎   用三七研细末,每次3分,日服3次,开水送服。共治8例,治愈7例。一般服药后2日腹痛减轻,4~5日后肠蠕动恢复,7日左右肠梗阻解除,10日基本全愈。继续服药15天以巩固疗效。   ④治疗眼出血   应用1%三七液点眼,每日2~6次。或先用0.5%狄卡因点眼,再加少量2%普鲁卡因于1%三七液内,一同注入结膜下,每次0.1~0.3毫升,每日1次。观察12例外伤后或眼内手术后前房出血的患者,Ⅰ°出血患者(前房出血在3毫米以下)在1~2天内血液吸收;Ⅱ°出血患者(前房出血在3毫米以上,不超过瞳孔中间线)在3~4天内吸收;Ⅲ°出血患者(前房出血超过中间线一直到前房全积血)多在第6天左右被吸收。最严重的全前房出血患者,都在3~6天内吸收。应用上述溶液,不论点眼或结膜下注射,均无不良反应。

同属植物秀丽假人参(又名:竹节三七)。   三七号称"金疮要药",人们把它比为"金不换",是外科、伤科的常用药物,我国著名的"云南白药"中即含有本品。人工栽培的三七,多种在田野,称为"田七"。   三七的叶,也有止血消炎的作用。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三七

三七

SānQī

Sanchi

山漆、金不换、血参、人参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参三七;田七;滇三七[盘龙七

出自《本草纲目》。

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exC.Chow[P.pseudo-ginsengWall.Vart.Notoginseng(Burk.)HooetTseng]   采收和储藏:一般种植4年收获,8-9月收获的称“春七”,质量好,产量高,11月收获的称“冬七”,质量差,产是低。挖起的块根,洗净泥土,按大小放置,日晒或火烘(36-38℃)2-3d,约六成干时,将支根,须根,根茎分别剪下,再分别进行日晒或火烘2-3d,进行揉搓或放入转筒中滚动,使其互相摩擦,拿出再晒或烘,反复4-5次,最后1次可加些龙须草或青小豆,直至块根光滑圆整,干透即得。

多年生草本,高达30-60cm。根茎短,具有老茎残留痕迹;根粗壮肉质,倒圆锥形或短圆柱形,长约2-5cm,直径约1-3cm,有数条支根,外皮黄绿色至棕黄色。茎直立,近于圆柱形;光滑无毛,绿色或带多数紫色细纵条纹。掌伏复叶,3-4枚轮生于茎端;叶柄细长,表面无毛;小叶3-7枚;小叶片椭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5-14cm,宽2-5cm,中央数片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长尖,基部近圆形或两侧不相称,边缘有细锯齿,齿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脉有细刺毛,有时两面均近于无毛;具小叶柄。总花梗从茎端叶柄中央抽出,直立,长20-30cm;伞形花序单独顶生,直径约3cm;花多数,两性,有时单性花和两性花共存;小花梗细短,基部具有鳞片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通常5齿裂;花瓣5,长圆状卵形,先端尖,黄绿色;雄蕊5,花药椭圆形,药背着生,内向纵裂,花丝线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盘平坦或微凹。核果浆果状,近于肾形,长约6-9mm;嫩时绿色。熟时红色,种子1-3颗,球形,种皮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态环境:野生于山坡丛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m的山脚斜披、土丘缓坡上或人工荫棚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野生者已少见,多为栽培。

生物学特性属生态幅窄的严热带高山阴性植物,喜温暖稍阴湿的环境,忌严寒和酷暑。栽培要求搭荫棚。种子有胚后熟特性,不能干燥贮藏,需随采随播。云南在-1m;广西在-m地区栽培。宜在疏松红壤或棕红壤、微酸性土壤栽种,忌连作。   栽培技术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选用3-4年生植株所结种子,在10-11月果实成熟呈紫红色时采收,于11月上旬至下旬播种;播种前用波美0.2-0.3度石硫合剂浸种消毒10min,或用代森锌-倍液消毒15min,按行株距5cm×6cm点播,每穴放种子1颗,覆土1.5cm,后用稻草覆盖保湿,每1hm2播万万颗。幼苗生长1年,于12月至翌年1月移栽。移栽前幼苗(称子条)同样需要消毒,消毒方法与种子相同。将子条大小分级,按行株距15cm×18cm开沟,深3-5cm,将子条芽头向下倾斜20度栽下,盖土3cm左右,后盖稻草,每hm2用种苗22.5d万-30万株。基肥用厩肥和草木灰,并拦入磷肥、饼肥等地。   田间管理种植前搭平顶式高1.5-1.7m的荫棚,棚的四财设围篱,早春光弱低温,荫棚透光度60%-70%,4月上旬气温上升,透光度以50%为宜。出苗初期在畦面上撒施草木灰2-3次,每次每1hm-kg,4-5月每月追施粪灰混合肥1次,每1hm20-kg,3-4年生的三七,在6-8月孕蕾开花期应追施混合肥2-3次,每1hm2-kg,另加磷肥kg左右。注意防涝抗旱,经常保持湿润。不留种的三七于6月上旬花苔抽出2-3cm时摘除。   病虫害防治黄锈病,喷波美0.2度石硫合剂或粉宁倍液防治。炭疽病,喷1:1:波尔多液或代森锌-倍液。白灰病,喷波美0.1-0.2度石硫合剂或50%甲基托布津倍液。疫病,发病前喷1:1: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倍液。此外,还有立枯病、黑斑病、短须螨、桃蚜、蜂蝓、地老黄牛虎、鼠害等。

性状鉴别根呈类圆锥形、纺锤形或不规则块状,长1-6cm,直径1-4cm。表面灰黄至棕黑色,具蜡样光泽,顶部有根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侧面有断续的纵皱及支根断痕。体重,质坚实,击啐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断面灰绿、黄绿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棕色脂道斑点,中心微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微凉而后回甜。   以体重,质坚,表面光滑、断面色灰绿或绿者为佳。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灯(nm)下一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椽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检查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粉末0.5g,加水5滴搅匀,再加水饱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摇10min,放置2h,离心,取上清液,加正丁醇饱和的水3倍量摇匀,放置使分层(必要时离心)。取正丁醇层,蒸发皿中蒸干,残潭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甙Rb1、Rg1,及三七皂甙R1加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m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已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喷以硫酸溶液(1:10),于℃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灯下,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毒性五加皂甙与普通皂甙不同,对金鱼毒性极轻。五加皂甙A对小鼠静脉注射之最小致死量为mg/kg。

  1.三七总皂甙(PNS)小鼠LD50:小鼠50只(体重19.3plusmn;0.5g,各半),分5个剂量组,ivl次给药,用Finney氏机率法找出LD50为mg/kg,95%置倍限为-mg/kg。熟三七总皂甙LD50为.33plusmn;58.6mg/kg。   2.三七人参三醇甙(PTS)急性毒性:小鼠体重18.5plusmn;0.9g,按序贯法求得PTSivLD50为plusmn;mg/kg,当ivPTS达中毒量中,小鼠出现自发活动减少,抑制渐加重,继则呼吸急促,最后由于缺氧而抽搐死亡。   3.三七人参皂甙Rb1的急性毒性:小鼠(体重18-22g,各半),每组10只,分别ip不同剂量的Rb1,按简体机率单位法计算LD50及其95%可信限为4plusmn;98.67mg/kg。   4.三七皂甙Rb1组和Rg组的急性毒性:小鼠ipRb组皂甙LD50为mg/kg,小鼠ipRg组皂甙LD50为mg/kg。   5.三七素(Dencichine)的神经毒作用:莱享子鸡(体重30-40g),ipL-构型三七素20mg后20-30分钟之间出现典型的、严重的运动失调等。其症状为不能站立、脑缩进、颈部僵硬及腿伸张肌麻痹。若采用po或sc,上述神经毒症状在2-6小时内出现。当给药剂量增至30-60mg或每天给予较低剂量而连续给药,其中某些子鸡死亡或产生慢性中毒。D-构型三七素的子鸡药理实验表明,即使在高剂量下,神经毒作用也极低。三七素的小鼠LD50为mg/kg。   6.三七绒根提取物()急性毒性:小鼠iv,按序贯法求得LD50为plusmn;17mg/kg。   7.三七绒根总皂甙的急性毒性:小鼠ip三七绒根总皂甙的LD50为plusmn;mg/kg(P=0.95)。   8.三七散和10%三七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小鼠po参三七散(配成25%混悬液)LD50为mg/kg;小鼠pol0%三七注射液LD50为25ml/kg。

理理化鉴别(1)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5ml,水浴温浸30min,滤过。①取滤液1ml。蒸干,加醋酐1ml与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检查甾类)。②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灯(nm)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橼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粉末0.5g,加水5滴搅匀,再加水饱和的正丁醇5ml密寒,振摇10min,放置2h,离心,取上清液,加正丁醇饱和的水3倍量摇匀,放置使分层(必要时离心)。取正丁醇层,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甙Rb1、Rg1,及三七皂甙R1加甲醇制成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m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已酯-甲醇-水(15:40:22:10)10℃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灯下,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拣尽杂质,捣碎,研末或润切片晒干。

味甘;微苦;性湿

归肝;胃;心;肺;大肠经

止血;散血;定痛。主跌扑瘀肿,胸痹绞痛,症瘕;血瘀经闭;痛经;产后瘀阴腹痛;疮痈肿痛

内服:煎汤,3-9g;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适理,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孕妇忌服。

1.《纲目》: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麒麟竭、紫矿相同。......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2.《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静之休也。   3.《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上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4.《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证变虚劳(凡用药强止其血者,恒至血瘀经络成血痹虚劳)。兼治二便下血,女子血崩,痢疾下血鲜红久不愈(宜与鸦胆子并用),肠中腐烂,寝成溃疡,所下之痢色紫腥臭,杂以脂膜,此乃肠烂欲穿(三七能化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通,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痛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分,醋调敷)。凡疮之毒在于骨者,皆可用三七托之外出也。   5.《玉揪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6.《纲目拾遗》:《金沙江志》,昭参,即人参三七,产昭通府,肉厚而明润,颇胜粤产。形如人参,中油熟。《百草镜》云,人参三七,味微甘,颇似人参,人口生津,切开,内沥青色,外皮细而绿。又一种出云南昭通者,能乱人参,色味无异,且油熟明透,但少芦耳,然回味太甜。盆御乘云,近时市品三七之外,有水三七,有白芷三七,有竹节三七,其形状功效,皆未见其有考核者。按人参三七,形如荸荠,尖圆不等,色青黄,有皮,味甘苦,绝类人参,故名。昭参无皮,形如手指,绝无圆小者,间有短扁形者,亦颇类白芨样。《金沙江志》所载,以为即人参三七,恐未确。

《中华本草》

中草药手册

长按右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fetylifeglove.com/jbyx/1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