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勤教授辨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经验

文章来源:湿疹样皮炎   发布时间:2021-4-9 20:05:04   点击数:
 

任勤教授辨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经验

特应性皮炎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具有易患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等的家族倾向,是一种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特应性皮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而较难从根本上治疗本病。儿童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以慢性、复发性、瘙痒性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皮肤病,且常持续至青年甚至成年。

中医学并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命名,如婴幼儿期称之为“奶癣”“胎敛疮”,儿童、成人称之为“湿疮”“四弯风”等。

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记载:“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入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形象地描述了四弯风的特点,好发于肘窝、腋窝的湿疹样皮损,瘙痒严重,反复发作病因为风邪袭肤。这与西医学对应性皮炎皮损特点的概括基本符合。

目前西医以外治法为主,如外用糖皮质激素、钙磷酶抑制剂等,虽能暂时控制病情,但易复发,而且长期使用易出现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等优势。

任勤教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委员会委员,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任教授从医30余年,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方面见解独特,每获良效。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总结任教授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经验如下。

1病因病机

任教授认为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病因为脾胃虚弱,外邪内侵。小儿“脾常虚”,或因家长喂养不当,或因小儿饮食不知饥饱,从而影响脾胃运化水湿功能,脾虚生湿小儿“肺常不足”,固表抗邪的能力较弱,易外感风、湿热之邪,风、湿热邪客于肌肤,脾虚失运、肺虚失宣,则湿留肌肤,郁而难化,长期反复发作,则湿热煎熬津液,血虚生风,肌肤失养。

儿童特应性皮炎以皮肤瘙痒、皮疹呈多样性为特点,且不同的年龄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婴儿期主要以脾虚外感风热之邪为主要病因,风邪上扬,游行善变,故皮损多瘙痒明显,弥散泛发热邪易迫血伤津,与湿邪充斥皮肤,故皮损红肿灼热,皮温略高,可出现渗液、溃烂。

若婴儿期皮疹由于失治误治,常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病因则以脾虚湿盛为主,脾虚失运,湿邪困脾,肌肤、筋肉失养,故皮损见丘疹、结痂、鳞屑。儿童期皮疹多为婴儿期皮疹迁延不愈导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更易耗伤阴血,血虚生风,故皮损剧烈瘙痒,皮疹多为苔藓样改变脾在体合肉,主四肢,故皮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部位;脾虚则气血运化无力,瘀从内生,久病致瘀。总之,无论疾病处于哪个阶段,脾胃功能的强弱均为疾病转归的关键。

2辨证论治

2.1风热夹湿型

此型多见于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或儿童特应性皮炎急性发作期,皮损主要首见于面颊、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皮损初期多为红斑或丘疹,后期合并水疱和糜烂,部分结痂,瘙痒;伴手足心热,汗出恶风,喷嚏,口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指纹浮紫。任教授治以清热解毒、健脾祛湿、疏风止痒,方选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全方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兼以疏风止痒。常用药物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淡豆豉、薄荷、栀子、连翘、黄柏、苍术、炒薏苡仁、地肤子、茵陈、甘草。金银花疏风清热、解毒,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且蒲公英有清热利湿之效,淡豆豉、连翘、薄荷疏风清热,苍术燥湿健脾,栀子、黄柏、地肤子、炒薏苡仁、茵陈清热利湿、健脾、胜湿止痒,甘草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若恶风、自汗明显者,加荆芥、防风疏风解表;若大便干燥或数日不解者,加芦荟润肠通便,因小儿为纯阳之体,芦荟过量易耗伤津液,故一般用量不超过3g,且中病即止;对于暑热季节发病的患儿,任教授常加大豆黄卷增强清热利湿之效。

2.2脾虚湿蕴型

此型多见于儿童特应性皮炎,皮损全身散在可见,色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部分结痂;伴纳少,腹胀,乏力,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滑。任教授治以健脾祛湿、行气利水、祛风止痒,方选胃苓汤加减。全方以健脾利湿为主,辅以祛风止痒。常用药物有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砂仁、炒薏苡仁、白鲜皮、地肤子、炙甘草。方中苍术、厚朴燥湿运脾、行气除满,陈皮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泽泻利水渗湿,猪苓、茯苓淡渗利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化气、利水,砂仁、炒薏苡仁健脾渗湿,佐以白鲜皮、地肤子利湿祛风、止痒,炙甘草调和诸药、健脾和中。若纳差明显者,加焦神曲健脾、消食导滞;腹胀、腹痛明显者,加白豆蔻、木香、白芍化湿行气、止痛。

2.3血虚风燥型

此型多见于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的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全身皮肤干燥粗糙,皮损多集中在肘窝、腘窝、颈部等四肢屈侧部位及颈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色暗、有色素沉着,或粗糙肥厚,多伴有剧烈瘙痒,瘙痒处可见血痂及鳞屑;伴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此型以“干、痒、慢”为主要特点,即皮肤干燥、剧烈瘙痒、病程较长。

任教授治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活血化瘀,方选荆防四物汤加味。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川芎、当归、生地黄、熟地黄、赤芍、蝉蜕、紫草、桃仁、甘草。荆芥、防风祛外风止痒,蝉蜕祛内风止痒,生地黄、熟地黄共用,养血而不滋腻,赤芍凉血活血,川芎、当归活血养血,蝉蜕、紫草、桃仁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诸药。若盗汗、夜寐差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镇静安神,用量一般为15~20g,年长儿可用至30g;若纳差、腹胀明显者,因熟地黄黏腻,易伤患儿脾胃,故去之,单用生地黄凉血滋阴,且用量宜大,可用至20g。

3日常护理

由于儿童特应性皮炎病情易反复,加之病程缠绵,任教授在治疗过程中常提醒患儿家长注意患儿的皮肤护理,避免接触变应原。在饮食调护方面尽量寒温适宜,少食或尽量避免油腻煎炸及辛辣刺激性的食品,以免导致体内的营养过剩,助湿生热。帮助患儿和家长树立信心,坚持治疗。

4典型案例

郭某,女,7岁,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四肢皮疹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患儿1年多前四肢始出现皮疹,以肘窝、腘窝为主,瘙痒甚,搔抓后出现破溃,曾间断予糖皮质激素药膏外擦,但皮疹仍反复发作。1周前,患儿外出游玩后皮疹加重,可见红色斑丘疹,部分破溃流水,边缘结黄痂,予外院查过敏源阳性,诊断为“特应性皮炎”,口服“开瑞坦”,但效果不显著。刻见: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以肘窝、腘窝为著,部分破溃糜烂,周围结痂,四肢可见陈旧性皮疹及色素沉着,痒甚,纳差,夜寐欠安,手足心热,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西医诊断为儿童特应性皮炎,中医诊断为四弯风,证属外感风湿热邪,浸淫皮肤,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方选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10g、连翘10g、薄荷(后下)6g、淡豆豉10g、荆芥穗10g、黄芩10g、赤芍10g、栀子6g、野菊花10g、蒲公英10g、苍术10g、黄柏10g、地肤子10g、白鲜皮10g、紫草10g、蝉蜕10g、炒薏苡仁10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年8月24日二诊:皮疹明显好转,破溃处均已结痂,未见明显渗出,周身皮肤粗糙,仍瘙痒,纳欠佳,夜寐较前好转,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数。上方去金银花、薄荷,加当归10g、白芍10g、鸡血藤10g、防风10g,7剂,用法同上。年9月2日三诊:无明显皮疹,周身皮肤粗糙较前好转,时有瘙痒,纳欠佳,夜寐明显好转,二便调,舌淡红偏暗、苔白稍厚,脉细。二诊方去栀子,加陈皮10g、川芎10g、桃仁10g、生地黄20g、焦神曲10g,7剂,用法同上。年9月10日四诊:无皮疹,偶有瘙痒,纳增,夜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继服三诊方14剂,用法同上。并嘱患儿注意皮肤保湿,避免过敏源刺激。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例患儿病程长,反复发作,耗伤阴血,血虚不荣于肌肤,肌肤失于濡养则干燥;阴血不足,阳不入阴,则夜寐差;血虚生风,风胜则痒,则皮肤剧烈瘙痒。四诊合参,辨证为血虚风燥型。由于患儿近期外出游玩后病情加重,其皮疹表现为红色斑丘疹,结合其手足心热、大便干及舌脉,考虑为外感风湿热邪,浸淫皮肤,为本虚标实证。“急则治其标”,故先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为治疗大法,予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方中金银花、连翘疏散风热,荆芥穗祛风止痒,淡豆豉、薄荷疏风清热、散结消肿,苍术、黄柏、栀子清热燥湿,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地肤子、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辅以紫草、蝉蜕凉血、祛瘀、止痒,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儿风热之象较前明显好转,且红色皮疹渐消,仍以皮肤粗糙、瘙痒为主,结合舌脉,以血虚证为主要表现,“缓则治其本”,故去上方清热之药,加当归、防风等养血祛风之品。“久病治瘀”,血虚日久则易致瘀,故在病程后期,加桃仁、川芎、生地黄养血滋阴、活血化瘀。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疾病的转归,故任教授在治疗中始终注重固护脾胃。初期加炒薏苡仁健脾利湿,后期加陈皮、焦神曲健脾和胃、调和中焦。药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此文献来自于:李晨帅.任勤教授辨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临床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15(4):22-23.☆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与我们联系,立即删除。文字整理:医院东院区皮肤科申亚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fetylifeglove.com/lctx/11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