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咋暖还寒时期,万物生机萌发,细菌、病毒也随之蠢蠢欲动,一些传染病也在悄悄地开始传播。春季也是宝宝皮疹的高发期,皮疹从单纯的皮肤颜色改变到皮肤表面隆起或发生水疱等,有多种表现形式。宝宝身上的小红包到底是什么?万一中招了,该如何区分和护理呢?
今天,我们就跟爸爸妈妈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儿童春季常见的皮疹识别和护理要点。
01
麻疹
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
典型麻疹有接触史,表现为急性发热,流涕、咳嗽等感冒症状,眼结膜充血、畏光等。
出现症状后的第2~3天,口腔内可见麻疹黏膜斑;发热后3~4天出疹,先出于耳后、发际,逐渐到前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至胸、腹、背、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
皮疹为大小不等的斑丘疹,高出皮面,按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由淡红色逐渐成为融合成片的暗红色皮疹。
出疹时为发热的最高峰,疹齐后体温逐渐下降,退疹后短期内在皮肤上可留有棕色斑痕,并有麦麸状细微脱屑。
02
猩红热
俗称“烂喉痧”,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糜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皮疹多在发热第2天出现,24小时内会遍布全身。
皮疹最早见于颈部、胸部、腋下及腹股沟等,而后遍及全身,为充血性鲜红色“鸡皮疙瘩”样细密的丘疹,在皮疹之间几乎看不到正常皮肤,面部一般无皮疹,口鼻周围无充血,呈典型的“口周苍白圈”。
发病时,咽峡部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舌背味蕾突起形似杨梅或草莓,称“杨梅舌”或“草莓舌”。
出疹时体温很高,疹退时体温下降,可见大片脱皮,但无色素斑痕。
03
水痘
春季是水痘的高发期,水痘一般在发病24小时内即可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首先出现于头皮、面部或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初的皮疹为红色斑疹,瘙痒明显,然后发展为充满透明液体的水疱疹。
一两天后,液体变浑浊,疱疹出现“凹脐”现象,然后结痂。其他部位的皮肤上会依次出现类似皮疹。
04
手足口病
每年4月份开始,就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多种肠道病毒均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05
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多由过敏所致。过敏原因较多,食物(花生、牛奶、鸡蛋最为常见)、药物、冷热空气、昆虫叮咬等。
荨麻疹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和部位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
风团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少数可延长至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
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等,严重者还可有胸闷不适、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
06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
皮疹表现一般无特异性,由于接触物、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不同,发生皮炎的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相同。
皮炎的部位及范围与接触物接触部位一致,界限非常鲜明。但如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炎呈弥漫性而无一定的鲜明界限,多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
自觉症状大多有痒和烧灼感或胀痛感,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等。
病程有自限性,一般去除病因后,处理得当,1~2周可痊愈。
春季皮肤护理要点
1、清洁皮肤
春季经常刮风,虽然春风拂面,但3~5月是空气中致敏原最多的时候。因此,建议用温水彻底清洗皮肤。
2、选用适当的护肤用品
春天,皮脂和汗水的分泌都会比较旺盛,应选用有保湿功效的护肤品,对孩子来说应选用儿童专用的护肤品。
3、出疹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如果是传染性出疹性疾病(水痘、麻疹、猩红热、手足口病),应居家隔离,注意休息,高热时注意物理降温,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补充水分。孩子的衣物最好暴晒,房间要经常通风。
4、改善生活习惯
过热会增加痒感,并使湿疹加重,所以不要给患儿穿过多的衣服,夜间也不要盖得太厚。应少吃油腻、甜食及刺激性的食物。多补充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
5、避免接触可疑致敏原
对于过敏体质的宝宝,可进行过敏原检测。
对尘螨过敏者,避免使用地毯,不玩棉花、羽毛等填充的玩具。对霉菌过敏者,勿使用加湿器,并尽量避开霉菌易于滋生的地方,如地下室、阴暗处或草木繁茂的地方。对动物羽毛、皮屑过敏者,家中不要养宠物。
6、坚持体育锻炼
每天坚持户外运动,增强皮肤抵抗力。
扫码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