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换季时节,许多人的身体也有了变化:经常有乏力没精神、皮肤爱出油长痘、头昏脑涨、浑身不舒服……有人把这归结为“秋乏”所致,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
中医养生有“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的说法。刚入秋,天气还会闷热一阵子,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湿气自然容易找上门。
中医说的“湿”是什么?
中医讲“湿重如裹”,身体湿气重,感觉被包裹着,像是穿着件半干的衣服一样别扭。
从中医角度来说,湿气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
外湿
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引起。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痤疮、神经性皮炎等。防外湿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内长时间浸泡,尽量避开潮湿的地方。
内湿
内湿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损伤脾胃阳气所致。它表现为脾胃功能受损,吃什么都不香,大便黏腻,胖而无力。防内湿要少吃生冷及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
“湿”的人,大都有5个特征
1体型
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因此,体型偏胖、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
2舌头
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舌苔白腻或黄厚腻。
3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圆柱体、很通畅的,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一旦发现大便稀薄、黏腻、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内湿。
4起床状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后,会觉得很困、头沉,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5平时状态
户外湿气一大,就觉得胸闷气短、身体沉、懒得动、不清醒,吃饭时没胃口。
中医讲“湿重如裹”,一种被包裹着、动不了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
4个方法去湿气
湿气多与气候环境有关,祛除湿气可由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调理。
1、从饮食方面
薏米有利于利水消肿,健脾祛湿,清热排脓的功效,红豆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二者加水煮粥可以起到祛湿利尿的作用。红豆,茯苓,党参等煲成粥或者煮水喝,也可以祛湿利尿。
2、多运动、多出汗
跑步,健走等运动,有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加强湿气排出体外。减少待在空调房时间,勤运动,让汗出透,有利于气机通畅,加快水液代谢和湿气排出。大量出汗后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针灸火罐
正规医疗机构针灸火罐治疗有助于祛湿。自己在家中也可按压或艾灸健脾祛湿的保健穴位,如承山、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4、艾草泡脚祛湿气
艾草是一种极阳的药草,具有很好的祛湿气的作用,用艾草泡脚的时候会刺激到足部的穴位,并且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脑等器官的功效,让身体的排出虚寒,达到通经活络,驱寒祛湿的功效。
一般我们会将艾草晒干之后用来泡脚,不但可以去除湿气,对于女性的月经不调,腹疼,出血过多或者是过少都具有很好的疗效,艾草对于祛除脚气有一定的作用,再加上艾草具有香气和灭菌的作用,经常使用艾草泡脚,对于去除脚气去除湿气都有很好的作用。
更多阅读
老人身体是否健康,主要看这3个指标,达标的人不是很多
“腰围”超过这个数值,该警惕了,你的心脏正面临危险
糖尿病患者必做的5项检查,第1项开始就非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