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和表皮的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瘙痒剧烈,急性期者,以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者,以苔藓样变为主。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多形性、复发性和瘙痒剧烈等特点。
湿疹的英文名词eczema,源于古希腊词ekzein,意为沸腾,形象地形容全身剧烈瘙痒后的那种感觉。可见,即使从西方医学角度来讲,湿疹也是人类认识较早,深受其苦时间较长的一种疾病。中医统称本病为“湿疮”。因临床特点各异,中医又有不同的名称。如侵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侵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手部的称“瘸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
《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侵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侵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侵淫疮候》中说“侵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是想一致的。
二、湿疹与皮炎
很多读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等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
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学上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成为接触性皮炎;如果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成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有时临床医师笼统成为过敏性皮炎。
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亚急性期表现为点状糜烂,慢性期则有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搔抓刺激后皮疹表现为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接触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好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
异位性皮炎,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藓等。这一病名为年由瓦也斯(Wise)及苏兹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的。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年首先提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病人血清中I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
李主任擅长调理
各种体质
亚健康
各类皮肤病
立即咨询专注汉方
崇尚由内而外的健康百恩堂以整体观为指导,重在调养
清.调.养.护
内调外养/标本兼修
坚持道法自然规律
百恩堂健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