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渗出性皮炎:又叫仔猪葡萄球菌皮炎或猪油皮病,是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仔猪急性接触性皮炎,以全身油脂样渗出性皮炎为特征。该病常发于哺乳仔猪和保育的断奶仔猪,典型病例表现为哺乳仔猪或刚断奶小猪的急性和超急性传染病,患猪全身性皮炎可导致腹水和死亡。
病理
本病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的球菌。猪葡萄球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尘埃、干燥的浓血中能存活几个月,加热80℃30分钟才能杀死。对龙胆紫、青霉素、红毒素、庆大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诊断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潮湿的春、秋季较为多发。它可发生于各种年龄的猪只,但主要侵害哺乳期的仔猪,其次为刚断奶不久的小猪,育成猪和母猪也偶有发生,该病一般是在多种诱因的作用下才能发生。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但更多的是在皮肤、黏膜、有损伤和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葡萄球菌经过汗腺、毛囊和受损的部位,侵入皮肤,从而引起发病。严重病例通常会因葡萄球菌毒素导致死亡。母猪临产前几天,子宫内的细菌会大量繁殖,造成仔猪在分娩过程中被感染。该病多呈散发,也可能出现流行,若在无免疫力的猪群感染此病,则常会连续感染不同窝中免疫力差的小猪。保育舍仔猪发病率可达15%,其感染发病后的仔猪死亡率可高达65%,卫生条件差,特别是疥螨感染严重的猪场更易发生本病。
临床特点
多见于2~6周龄的仔猪。病猪体质弱,发育不良,精神沉郁、呈湿疹性病变,病初首先在肛门和眼睛周围、耳廓和腹部等无毛皮肤上出现红斑,发生3~4毫米大小的微黄色水疱。迅速破裂,滲出清亮的浆液或黏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干燥后形成微棕色鳞片状结痂,发痒、痂皮脱落,露出鲜红色创面,通常于24~48小时后蔓延至全身表皮。食欲不振和脱水是本病特征。患病仔猪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并迅速消瘦,一般经30~40天可康复,但影响发育。发病期间,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35%。严重病例于发病后4~6天死亡。
病理变化
外周淋巴结肿大,大多数动物空腹,在肾的髓质切面中可见尿酸盐结晶,在肾孟中常见有黏液或结晶物聚集,并可能出现肾炎。皮下有广泛的出血,心脏、肝、脾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性坏死灶。
实验室诊断
本病根据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和新近断奶猪。体温不升高,无瘙痒,病猪食欲不振,脱水,消瘦,皮肤有油脂样结,同窝病猪的严重程度不同的发病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实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本病与皮肤性真菌病有许多相似之处,可单独发病,也可混合感染或继发性感染,可用直接镜检或分离培养方法进行鉴别。
防治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注意搞好圆舍卫生,母猪进入产房前应先清洗、消毒、然后进入清洁、消毒过或熏蒸过的圈舍。母猪产仔后10日内应进行带猪消毒1~2次。修齐初生仔猪的牙齿,保证围栏不粗糙,采用干燥、柔软的猪床等能降低发病率,对母猪和仔猪的局部损伤立即进行治疗,有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治疗
发病后应迅速隔离病猪,尽早治疗。由于猪葡萄球菌容易产生耐药性,最好从病猪分离细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找出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皮肤有痂皮的仔猪用45℃的0.1%高锰酸钾水或0.2%的百毒杀浸泡5~10分钟,待痂皮发软后用毛刷擦拭干净,剥去痂皮,在伤口涂上复方水杨酸软膏。对于脱水严重的病猪应及早用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体液,并保证患猪清洁饮水的供应。没有条件进行药敏试验的偏远地区,猪场可尝试用以下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青霉素40万~80万国际单位,地塞地塞米松霖酸钠注射液5毫升,混合,一次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3~5天。联合使用三甲氧苄氨嘧啶和磺胺或林可霉素和壮观霉素,连用3~5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