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湿疹样皮炎 >> 临床体现>> >> 秦老谈湿疹

秦老谈湿疹

文章来源:湿疹样皮炎   发布时间:2019-1-24 22:00:57   点击数:
 

 1 

 “湿疹”正名 

  秦师时常教导我们,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湿疹、皮炎、过敏性皮炎、异位性湿疹等术语搞糊涂。其实,由于历史的原因,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命名、界定甚至诊断,有一定的交叉,乃至含混。学术界对湿疹的概念及其分类存在不同看法,有的主张废弃“皮炎”这一名词,有的则主张废弃”湿疹”这一临床病名。

  皮炎,顾名思义,就是指“皮肤的炎症”,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皮肤病理学上的概念。临床上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斑丘疹,如果能够明确是因为某种体质的患者接触某种致敏物质后引起的,则称为接触性皮炎;如果是因为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外用制剂,则称为激素依赖性皮炎;如果因为饮食不慎,或者水土不服,或者季节变化致病,则临床医师笼统称为过敏性皮炎。

  但是,湿疹是有特定含义的疾病。它在急性期有较强的渗出倾向,皮疹呈多样性,慢性期则有局部浸润和肥厚。而一般的皮炎则主要以红斑为主。不少人认为,湿疹和某些类型的皮炎具有类似的病理变化,可能湿疹患者最初表现为某种皮炎,特别是接触性皮炎,但久而久之长期反复发病后皮疹表现湿疹样。而原先某些病因不明的湿疹患者,因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可能找到过敏原,从而可以划归到接触性皮炎的范畴。但无论如何,湿疹和皮炎虽有不少共同点,但临床上也可以见到很多不同之处。一般接触性、过敏性皮炎在停止接触过敏原之后往往能较快痊愈,但湿疹却表现出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

  异位性湿疹,即特应性皮炎,有时也俗称为婴儿湿疹、奶癣等。这一病名为年由瓦也斯(Wise)及苏兹伯格(Sulzberger)最早提出。而“异位性”一词为柯卡(Coca)于年首先倡议,其含义是:患者或家族成员易罹患哮喘病、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等疾病史;对异种蛋白过敏;患者血清中IgE值增高;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异位性皮炎是明确伴有遗传因素的特殊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和普通的湿疹并不一样。

 2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 

  秦老总结道,湿疹发病急、病程短,皮损潮红焮热、肿胀,渗出显著,多属湿热并盛。病程日久,皮损粗糙肥厚或兼有少量渗液,或可见抓痕鳞屑,多属脾虚湿盛。慢性经过,皮损肥厚,角化皲裂,或有抓痕血痂,多属血虚风燥。对于湿疹的瘙痒要区别不同的原因,风、湿、热、虫、血虚等因素均可导致瘙痒。湿痒的表现有水疱、糜烂、渗出,浸淫四窜,缠绵不断,舌苔白腻,脉多沉缓或滑。热痒的表现有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相兼,舌苔黄,舌质红,脉弦滑或数。血虚痒的表现有泛发全身,皮肤干燥,脱屑或肥厚角化等,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或缓。

  随着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发展,在辨证方法讲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治病必求其本;在用药规律上讲求:辨病用药、辨证用药、对症用药。

  从病因上看,湿疹的发生与外感六淫之邪中的“风、湿、热、毒”关系密切。在内因上,同时与先天禀赋、七情内伤、饮食劳倦不可分割,因此,在治则上,依据中医定义“标本”的方法,外因属于“标”,内因属于“本”,急则治标,缓者治本,对于炎性渗出较重的急性湿疹,区分“湿、热、毒”而以祛邪为主,分别治以“祛风”、“燥湿、化湿、渗湿、利湿”、“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具体药物,结合下文其他的辨证方法具体化。对于炎性渗出较轻,或者形成鳞屑、苔藓样变、迁延日久不愈的亚急性、慢性湿疹,则考虑内因,重在脏腑辨证。在脏腑辨证中,结合《内经》病机十九条之“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以“脾”为核心,采用“五脏推移”的方法,“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即是说,湿疹该病,牢牢把握“脾主运化”而去湿的关键,以“健脾化湿、淡渗利湿、芳香醒脾化湿、清热燥湿”为主线(根据证候,各有侧重),着眼点始终不离“脾脏”,同时结合兼证。脾虚日久累及肾阳而脾肾阳虚,则配合“温阳利水”药物;湿热结于膀胱,则选用“清热利尿”药物;同样,对于脾虚日久“母病及子”而累及肺脏,则“益脾气、助宣发”;湿热壅肺,则宜“清金化痰”;对于脾的虚实所致的“子病及母”,累及“心”者,宜采用“清心、化痰、滋阴益气”以安神定志;脾病反侮于肝者,宜“清肝、平肝、疏肝、养肝”,此即为“五脏推移”。临床上常见一些湿疹患者并发有胃肠等消化系统症状,也与“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病机特征相吻合,此外还有一些患者,无论是舌象、脉象,均没有脾脏病变的表现,那就要结合其他与脾相关的脏腑,考虑其阴阳气血的盛衰,及其久至血瘀等因素,“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调理五脏平衡,“而致和平”,此即“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关于“五脏推移”相关脏腑的把握,具体治则的运用,除了根据证候、舌脉外,与传统内科疾病论治相比,皮肤病也有其自身特点。

  在辨病明确脏腑和病邪性质的基础上,分析痰饮、水湿、瘀血、湿热等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新的致病因素)的来源,考虑气血津液的异常对于机体的整体影响,这也是皮肤病区别于内科疾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有些疾病,包括湿疹,泛发全身,或者躯干、四肢,病变范围较广,涉及多脏腑。则在调理脏腑的同时,加用治标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急则治标,首先即是要祛除这些病理因素,“祛风、清热、除湿”,这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皮肤科用药以“清热去湿”为主要特点的原因,急性期过后,则以调理脏腑为主,祛邪为辅,需要注意的是,调理脏腑要根据上述“五脏推移”的方法,明确重点脏腑,把握主要矛盾,兼顾其他,如瘀血痰饮等。关于明确重点脏腑,上面谈到了证候、舌脉,但证候有虚实、舌脉有真假,尤其是脉象,医者“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情况很常见,根据皮肤病有明显可见的皮肤损害这一特征,局部辨证,尤其是结合经络辨证中关于十二皮部的理论,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就病因而言,有过敏、遗传、感染等,对于过敏性疾病,古今医家均认为与体质关系密切,《景岳全书》载:“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若形气本实,则始终皆可治标;若形质原虚,则开手便当固本。”还有医家认为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邪之所凑其气乱”有关,但是无论是讲到体质(内经记载有“五行”之人,阴阳属性各有不同),还是“正气”和“邪气”,均与阴阳有关,对于过敏性疾病总在“平调阴阳”。例如急性湿疹,发病较急,红斑渗出明显,“清热”、“凉血”、“祛风”药物宜急用祛邪;慢性湿疹因有过敏引起者,则宜“补肾扶正”与“祛风驱邪”同用;对于遗传性疾病,则应注意调补先天,例如“特应性皮炎”,肾之阴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等药物则为必选之品;对于感染引起的湿疹,“清热解毒除湿”的药物当为首选,如五味消毒饮等。除结合病因外,也可参考西医病理,急性期为“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宜“清热、凉血、活血,去湿”;慢性期“表皮棘层肥厚、角化,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粗”,宜“活血、行气、逐瘀、散结”。此外,还可结合疾病的自身特征和中药的药理学特性加减应用。例如光敏感性疾病,加青蒿;表皮异常增生疾病如银屑病,加白花蛇舌草、天南星、蛇莓、菝葜等;大剂量生地、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徐长卿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酌用可减轻寒凉药物对胃的刺激;生山楂、茶树根可以治疗皮脂溢出过多的疾病。

 3 

 异位性湿疹 

  秦老对异位性湿疹别有心得,认为本病和成人一般湿疹不同,有自身的特点。异位性湿疹即是先天性过敏性湿疹,是有家族过敏史的一种过敏性湿疹,即患者或家族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病史。西医学称之为特应性皮炎、离位性湿疹、体质性湿疹等名称。

  中医学无先天性过敏性湿疹这一名称,历代中医根据其皮损形态以及病因病机命名为湿疮。因发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的称“血风疮”或“粟疮”;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发于乳头部的称“乳头风”;发于脐部的称“脐疮”;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四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等等。《诸病源候论·疮候》说:“疮者,由肤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多着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浸淫生长,拆裂,时瘥时剧。”《诸病源候论·湿癣候》:“湿癣者,亦有匡郭,如虫行,浸淫,亦湿痒,搔之多汁成疮,是其风、毒气浅,湿多风少,故为湿癣也。”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中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可见,历代文献中对本病的描述与现代所说的湿疹皮损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等症状是相一致。所以说,本病实际上归属于奶癣、胎敛、浸淫疮、血风疮、四弯风等有关疾病中,其内容较为丰富。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为禀赋不足,或因胎毒遗热,脾失健运,复感风、湿、热邪,袭入肌腠而致,病久缠绵不愈,浸水外流,或因风盛化燥。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及证型已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本病有干、湿两种类型:湿者以渗水为主,称为湿敛;干者以脱屑为主,称为干敛或奶癣,总称为胎敛。与西医学的特应性皮炎的婴儿湿疹期相当。秦师受其师赵炳南老先生的影响,将本病称之为顽湿。

  秦师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生化乏源,禀赋不耐,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蕴积肌肤而成;或反复发作,病久不愈,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久病常累及于肾,动及于血。不少患者在发病过程中,造成脾肾亏损,血虚血瘀的证候。

  关于先天性过敏性湿疹的证治,秦师在临床上常采用3种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1)按风湿热分型论治

  ①湿热型:患处灼红作痒,起红色粟粒样疹、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结黄痂,或沿皮糜烂,时有哮喘及过敏性鼻炎发作,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多黄腻,脉多滑数,见于本病的急性期。证属湿热蕴盛,治疗以清热利湿为主,方以茵陈蒿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常用药味有茵陈、炒山栀、大黄、粉萆薢、生薏苡仁、车前子、黄柏、知母、土茯苓、黄芩、生甘草。

  ②脾湿型:皮疹颜色较暗,水疱累累,搔津黄水,胸闷纳呆,大便溏薄,小便微黄,小儿面黄肌瘦,神疲乏力,口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滑,多见于本病的亚急性期。证属脾虚生湿。治疗以健脾除湿为主,方以除湿胃苓汤加减,常用药味有炒苍术、川厚朴、茯苓皮、生薏苡仁、炒山栀、玉米须、赤小豆、苍耳子、地肤子、徐长卿、陈皮、生甘草。

  ③风湿热型:此型临床上常有两种情况,其一为血风疮,表现为周身散布红色粟粒样疹,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发作,血中多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瘙痒,抓破渗液或结血痂,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脉弦滑,此相当于本病急性丘疹型湿疹或泛发性痒疹表现。证属血热风盛。治疗以凉血祛风佐以除湿为主,方用凉血消风散加减。常用药味有生地黄、全当归、荆芥、牛蒡子、蝉衣、连翘、麻黄、生石膏、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生甘草。二为面游风,表现为初起面部潮红,眼眶更甚,痒如虫行,抓破流水,若风盛则干燥脱屑,大便燥结,舌尖红,苔薄或苔黄,脉滑。相当于本病的面部湿疹。治以凉血清热,祛风除湿。方以凉膈散加减。常用药味有桑叶、菊花、蒲公英、茵陈、生山栀、制大黄、生石膏、蝉衣、薄荷、生甘草。

  (2)按病期分型论治

  ①婴儿期:皮损好发于面颊部,可见红斑,针尖大小的密集的潮红丘疹疱疹,糜烂渗出或结有黄色的痂皮,严重时可波及躯干及四肢等处。患儿常在襁褓中摩擦,烦躁不安,尿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以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方用三心导赤散加味:连翘心、山栀心、莲子心、玄参、生地、车前子、蝉衣、怀山药、茯苓、黄芪、甘草梢。

  ②儿童期:面色晦暗,皮损为丘疹、丘疱疹,部分呈浸润肥厚,严重时可有渗出、糜烂、结痂等,皮损色黯,常为局限性,在四肢屈侧、颈部、腕部,尤其是肘窝、腘窝呈对称性分布。舌质淡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或细缓。治以滋阴清热,健脾祛湿。方用养阴湿润肤汤:南沙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生地、白鲜皮、荆芥、薏苡仁、党参、黄芪、赤小豆、炒丹皮、丹参、茯苓皮。

  ③成人期:病程日久,皮损干燥肥厚,呈苔藓样变或呈干燥性的丘疹,有鳞屑及血痂,主要分布在颈、肘、手、膝等处,自觉痒剧,入夜尤甚。舌质红、苔少或花剥,脉细濡。治以养血润燥,常用方为当归饮子加减,药味有当归、川芎、芍药、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丹参。

  (3)按血证分型论治

  近年来,根据本病的遗传背景、血象和有关免疫异常,常从血论治,即认为临床所见风、湿、热为标,血为本的指导思想。

  ①血热型:皮损以红斑、丘疹、水疱、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脱屑不多,常伴有继发性感染,或脓疱,或糜烂化脓渗液,口干舌红,脉象细数等症状。此为心火血热挟湿蕴积肌肤。多是本病的发病早期或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治宜凉血清热利湿,常用药物如:鲜生地、赤芍、牡丹皮、红藤、玄参、黄连、生山栀、白鲜皮、地肤子、豨莶草、苦参片、海桐皮、生甘草等。

  ②血虚型:本病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常年不愈,伴哮喘发作频繁,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淡苔薄、脉濡细等症状。此乃流滋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相当于慢性期。治宜养血祛风、清热化湿。常用药物有:大生地、当归、白芍、玄参、麦冬、石斛、丹参、小胡麻、白鲜皮、地肤子、萆薢、茯苓皮、蛇床子、黄藤、生甘草等。

  ③血瘀型: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曰肌肤甲错是血瘀的特点,为本病之婴儿湿疹期、瘙痒期,播散性神经性皮炎Ⅲ期之临床表现,特别是后两者有诸多血瘀见证。如干皮症、鱼鳞病、毛周角化、毛周隆起、苔藓样变等。此外,还有异常的血管反应,如白色划痕阳性,构成了血瘀的诊断或夹杂血瘀证,此型多见于反复发作,病期较长的患者,脉多涩、沉迟,舌质可有瘀点,舌下静脉曲张。治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痒,常用药有丹参、红藤、黄藤、牡丹皮、地榆、赤芍、灵磁石、紫石英、白石英、莪术、红花等。

 4 

 老年性瘙痒症 

  秦老认为老年性瘙痒症和异位性湿疹一样,因为有一定的年龄分布特征,本病也有自己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皮肤退行性变,皮肤分泌功能减退,表现为皮肤萎缩变薄,含水量降低、皮肤附件萎缩、皮脂腺及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失去润滑保护作用。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天人相应,人体皮肤也变得更加干涩粗糙,甚至表皮脱落,使皮内神经末梢更容易受刺激而发痒,因此冬季容易发病。

  老年性瘙痒症拖延日久,会发展成为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每当情绪波动、气温变化、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饮酒之后、进食辛辣食物、洗浴、衣被摩擦,甚或暗示等,都会表现为瘙痒剧烈,每次可持续数小时,尤以夜间为甚,常需要抓破出血,感觉疼痛才痒止。时间长了,可出现色素性改变、皮肤肥厚、苔藓化、皲裂等皮肤损害。

  秦老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肝肾阴亏,真阴难复,不能滋润肌肤,而致阴血亏虚生风,风性善行而数变,表现出症状为瘙痒。治疗上强调使用补肾养阴,活血祛风的药物,如生地、熟地、首乌、龟板、当归、山萸肉、黄精、乌梅、荆芥、防风、乌梢蛇、五味子等内服,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不同,不是一种药物适用于所有患者的。膏方是冬季调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每一个不同体质冬令瘙痒症患者,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后,在滋阴养血的基础上,配合祛风、清热、祛湿等方法,通过扶正祛邪,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为身体肌肤“加油”、“补水”,真正达到“由内养外,远离瘙痒”的目的。

  由此看来,老年性瘙痒症虽然是一个皮肤疾病,却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变化密切相关,特别在冬季来临之际,我们提倡老年人采用“冬令进补”方法,食用枸杞子、核桃仁、淮山药、百合、阿胶、红枣等补五脏六腑之阴血,以润养肌肤,通过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病求本”,使得肌肤恢复光华润泽,瘙痒自然能够控制。

  中医学认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便秘既是瘙痒发生的原因之一,也是加重瘙痒的诱因,这要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将体内积聚的有毒物质及时排泄。瘙痒与情绪、睡眠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瘙痒时往往导致夜寐不安,于是白天精神不振,可加重瘙痒,所以怡养性情,避免发怒和急躁,也有助于减轻缓解瘙痒。

 5 

 湿疹的调护 

  秦老一直强调皮肤病的治疗,防治结合十分重要,当代皮肤病多为长期慢性顽疾,养成良好的健康的饮食,生活等习惯,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显著的重要,常常告诉我们,皮肤病是“七分调护,三分治疗”。秦老认为:

  湿疹类疾病的患者,要避免偏食。湿疹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盐少油的食物为主,要少食牛奶、鱼类、鸡蛋等容易加重病情、引起过敏的食物,也不要食用辛辣的食物。对于患有湿疹的婴幼儿,应尽量对其进行母乳喂养。

  要积极预防便秘的发生,以确保病灶产生的毒素能及时排出体外。

  要控制洗澡的次数。湿疹患者平时不宜过频地洗澡,最好每周洗一次。洗澡时应以洗淋浴为佳,不要用热水烫洗或过度地清洗皮损处,以免加重病情。洗澡时应使用中性的浴液或肥皂,洗完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并要在患处涂抹外用药物。

  要尽量穿柔软、宽松的棉质或其他天然纤维制成的衣服,少穿会引起过敏的人造纤维及毛料等制成的衣服,以免加重过敏的症状。

  要注意控制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过于闷热或过于干燥的环境都可导致湿疹病情的反复。因此,该病患者在夏季要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冬季使用暖气时,可在室内安装加湿器或放一盆清水,以维持室内的相对湿度,必要时可在皮肤上擦油性的乳液来滋润皮肤。在外出时要保护好患处,尤其要避免患处受风或被阳光长时间照射,以免导致皮肤干燥而加重病情。

  当患处瘙痒难忍时,可通过涂抹止痒药物来止痒,切不可大力地搔抓患处。对于控制力较差的婴幼儿患者,应给其剪短指甲或在其睡觉时戴上手套,以防止患儿不自觉地搔抓患处而引起感染。

  另外,湿疹患者在平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抑郁、焦虑、暴躁、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这样也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秦万章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哪里最专业
老牌白癜风专业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safetylifeglove.com/lctx/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