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以下文字查看微博原文↓↓
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发公开信:指责央视报道存在“硬伤”
18日,法制网官方微博发表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的这封公开信,短短几个小时,网友炸开了锅!!转评高达条!!!这封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但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并直指央视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下图为公开信内容↓↓新浪前排网友:永恒不变的电线杆儿: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猫的流浪者:常州那边公开骂央妈,有种啊~~指尖轻触未来:......明显的再次“绑架”学生,我相信学生的家长们更在乎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曾雷雷有点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学校被扔出来被背黑锅,发这种脑残公关文不就是想转移舆论火力攻击学校吗网友炸开了锅!!“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导致近名学生被查出身体异样,甚至有白血病、淋巴癌等恶性症状一事持续发酵。对于媒体曝光出的问题,常州市人民政府于18日对外通报回应。小编发现,这份官方回应与早先媒体曝光有诸多冲突矛盾之处,到底怎么回事?一起来看!!关于受影响学生:
媒体报道:名学生出现环境异常反应
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医院进行检查。有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官方回应:此前学生体检多数正常常州市政府称,年1月11日至2月29日上午9点,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人,检查结果正常的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人。其中,甲状腺结节71人、颈部淋巴结肿大22人、甲状腺结节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7人、肝功能异常5人、肾功能异常8人、支气管炎3人、桥本2人、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人、WBC<的4人。
校方回应:癌症学生迁校前已患病校方负责人称,该校一位罹患癌症的学生,医院方面核实,该生早在学校搬迁前已查处肿块。该说法得到该名学生家长证实。
关于污染物浓度:
媒体报道:污染近10万倍在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上,这片地块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金属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浓度超标达倍和倍,四氯化碳浓度超标也有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总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也有数千倍之多。
官方回应:正常常州市政府新闻办表示,3月下旬,学校、家长分别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区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自年起,经过多次监测结果表明,常外校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没有受到常隆(华达、常宇)地块污染的影响。
关于大规模填埋危废:
媒体报道:紧邻化工厂这么多学生同时出现不良反应,家长们把问题指向了学校北边的一片工地,据他们反映说,这个地块上原来是三家化工厂,怀疑污染来自对土壤进行的开挖作业。
官方回应:未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常州已经对指认地点进行钻孔28个,总进尺米,并对重点疑似区域逐一挖掘,挖掘面积平方米,挖掘深度达到6米,未发现大量具有化学品特征物质的填埋痕迹。同时,常州外国语学校未开采过地下水。常外项目环评报告的监测数据表明,常外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其他争议:
媒体:环评报告存在严重瑕疵,学校未批先建这份环评报告指出,常隆地块场地开展修复后,会产生一定的空气污染,常州外国语学校如果在修复验收完成前投入使用,“必须注意”“修复产生的污染对在校师生的影响”。对此专家指出,这份报告仅仅只是提到了“必须注意”,但却没有明确提出,学校搬迁应该是在污染场地修复完成以后,这是环评的重要缺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建校依据的这份环评报告批复时间是年3月31日,然而学校奠基施工的时间却是年8月21日,也就是说,学校开始施工的时间比环评批复时间整整提前了7个多月,属于典型的未批先建。年9月大批学生入校,但此时北边的污染土壤还正在开挖修复中。
时间轴:
年9月,常州外国语学校迁至位于新北区龙虎塘街道的新校区,新校区与常隆污染地块仅一路之隔。常州外国语学校现有初、高中部58个班级,约名师生员工。
年12月,有家长在接送孩子时闻到学校周边有刺激性气味,后得知是常隆污染场地在进行土壤修复施工。该污染场地原址是几十年的农药厂、化工厂,家长得知消息后一阵恐慌,纷纷质疑常州外国语学校选址不当。
3月下旬,有学生反映,自从去年9月份搬到这个新校址后,很多学生因为环境污染,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
4月17日,央视曝光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污染事件。
4月18日凌晨,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回应称,常州市委、市政府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环保部、教育部先后发声。随着国家部委的介入,公众有理由期待该块“毒地”不再“毒”。然而,六大问题仍存疑,疑问不解,此类事件或再次发生。一问谁在捂盖子?其实,学生家长早就怀疑常外处于“毒地”附近,并自带孩子体检。年寒假前一周,每天都有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抗议。1月份就有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然而,“毒地”的盖子却被狠狠地捂住,数百名学生在明知身体受到毒害的情况下仍不得不坚持上学。到底是哪个部门、谁在阻止解决这一问题?背后有没有利益纠葛?是否涉及失职、渎职?二问环评为何失守?随着事态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被媒体披露:常外属于先开工、后环评,且环评报告存在严重瑕疵。学校选址当慎之又慎,与学校一路之隔就是曾产生严重污染的化工厂旧址,学校却能顺利建成,环保成了橡皮图章?还是环保被当枪使,成了充门面的“纸老虎”?三问学校为何死扛?常外的学生出现大面积身体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学校也并非不知情,面对学生家长诉求,学校方面一味否认、推诿,态度令人费解。即使学校是名校,升学率高,学生家长甚至“求”着来,可像鸵鸟一像把头插入地下就能解决问题?学生家长们就可放心?舆论质疑就会消失?没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态度只会激化矛盾。四问该事件会如何处理?经过学生家长、媒体的不懈努力,常外这一名校再次出名了,不过是以与“毒地”相关联的负面形式。在地方部门竭力否认之时,国家相关部委不断表态,要进行现场调查。当然,在事件水落石出前,不能武断认为学生患病与“毒地”存在不可排除的唯一相关性。这一事件将会往何种方向发展?是否会走向高层重视、部门彻查、当事方整改、责任人受处分、舆论胜利?事后的处理经验能否变成事前的指导?五问还有多少“常外”?常外“毒地”并非个案,近年来恶性环境污染不断曝光,有些污染十分明显,而有些污染却悄无声音。公众对大气、地下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的感知度不同,能引起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