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与水菖蒲
(左图:石菖蒲右图:水菖蒲)
《中国药典》收载菖蒲有两个品种:一是藏菖蒲,二是石菖蒲,都属天南星科。藏菖蒲是藏族习用药材;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高为30厘米~40厘米,全株具有香气,其叶片薄,无中脉,平行脉多数,稍隆起。而端午时民间所采用的菖蒲是水菖蒲。
石菖蒲和水菖蒲植物形态的区别主要是:石菖蒲比较矮,而水菖蒲非常挺拔,叶片剑状线形,长90厘米~厘米,中脉在两面均明显隆起,又有水剑、大叶菖蒲之称。《本草品汇精要》称“昌阳生水畔,人亦呼为昌蒲,与石上昌蒲都别,大而臭者是,一名水昌蒲”就是对水菖蒲的描述。
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说:“水菖蒲,生溪涧水泽中甚多,叶亦相似,但中心无脊,采之于后轻虚多滓,殊不及石菖蒲,不堪入药用,但可捣末,油调涂疥瘙。”明代《本草纲目》亦有相关类似论述,可见,古之菖蒲以石菖蒲为正品,水菖蒲系石菖蒲的混淆品种,历代均有两种菖蒲混淆现象,并且指出水菖蒲不宜内服,多外用或观赏用。
因石菖蒲和水菖蒲都是我们常见、常用的药物,所以笔者今日主要为大家讲解这两种本草。
水菖蒲全草多含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性油,可以提神通窍,吸附空气中微尘。古人夜读,常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既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又能清雅养眼。有人取菖蒲叶尖上的露水来洗眼睛,也有很好的明目功效。用水菖蒲、艾叶、雄黄合剂烟熏,还可消毒空气、净化环境。
在民间,端午前后空气湿热,蚊虫滋生,易致人体瘙痒。可以取水菖蒲煎水熏洗来治疗湿疹、疥癣等皮肤病,具有明显的止痒、消肿、止痛作用。唐代《本草图经》云:“水菖蒲……可捣末,油调涂疥瘙。”
具体方法:水菖蒲克(鲜品加倍),加水0毫升,煎沸10分钟左右,去渣,取煎液。稍凉时用煎液反复熏洗或搽擦患处15分钟,洗后不要用水冲洗,将药物留存在皮肤上。一般洗浴1次~2次即能止痒。如加3克花椒一同煎水熏洗,止痒效果则更佳。
菖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能主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除烦闷、止心腹痛,治中恶卒死;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因此为历代医药学家所重视。古时端午节,百姓常喝用菖蒲酿制成的菖蒲酒,以补体强身。《本草纲目》记载用石菖蒲煎汁,或酿或浸,主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现在制作菖蒲酒,多取石菖蒲克,用毫升60度左右的白酒浸泡,密封,15天后启用;每天早晚饮用,内服1个月,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由于石菖蒲性味偏于辛温,故比较适宜于中老年人耳聋、健忘、心胸烦闷、食少腹胀等属于痰湿内盛、关窍阻塞、脾胃不和者服用,但阴虚阳亢者当慎用。
石菖蒲与粳米、冰糖煮粥,可醒脑开窍、和中化湿。因痰湿蒙蔽、清阳不升而引起的神志昏迷、耳聋不聪、头目不清、精神迟钝、记忆模糊、癫狂、痴呆等,均可服用。但菖蒲粥性偏燥,凡阴亏血虚及精滑多汗者,不宜食用。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小淇()
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刮痧拔罐艾灸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