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墨秉正堂系列讲座第二场:儿童夏季常见病圆满结束,小光已经整理好所有知识点~
文末最后还有青草膏制作步骤,夏季防蚊驱虫好帮手,赶紧来get吧!
|儿童常见皮肤病|
本次讲座,赵医生从「皮损认识、疾病介绍、常备药物」三个方面为我们讲解、分析了夏季常见皮肤病以及如何处理。
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做好孩子夏季防护,保护宝宝健康!
慢性湿疹皮损
慢性湿疹皮损一般分为:
1.红斑(边缘清晰、压之褪色)
2、丘疹、水疱(脓疱):大小、是否融合?
3、粗糙,增厚,脱屑
4、糜烂、渗液的颜色
5、皮肤温度
6、结痂
看起来差不多的皮肤表现可能是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皮肤表现。一般从皮损部位、皮损表现、皮损感觉、全身表现来大致认识皮肤病。
一
虫咬皮炎
■季节:春夏秋多见,四季可见
■原因:节肢动物叮咬,接触毒毛等
■表现:好发于暴露部位。皮损为丘疹、风团或瘀点,亦可出现红斑、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常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自觉奇痒、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可有恶寒发热、头痛、胸闷等全身中毒症状。
风团、丘疹、丘疱疹、水疱等,一般1周到整个夏季,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可见。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
疑问:
1、为什么非暴露部位也有?全身都有是虫咬皮炎吗?
这类情况应该考虑是诱发的皮肤过敏反应
2、为什么冬天也有虫咬皮炎?(家里的虫子、以及过敏反应问题)
蚊虫没有办法完全的消除,夏季病症的延续
建议:
(1)本病是小儿春秋季节的多发病,尤其多见于户外活动后发生,故外出活动时,尽量避免进入草丛及跟动物接触,可以选择长袖衣裤;
(2)避免接触其他过敏原(皮肤接触、食入接触);
(3)避免搔抓抓破感染;
(4)避免一些孩子在户外不好的习惯(虫子防不胜防,不要太纠结环境问题,多注重防御)
(4)局部可以外涂止痒剂,如除湿止痒洗剂(用于水泡出现),复方薄荷脑乳膏等(避开破口)。
(5)多吃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
(6)如果皮疹较多,瘙痒经外擦后缓解不明显,建议就医。(注意:忌自行服药,结果用药不当反而使病情加重。)
二
湿疹
■季节:四季可发
■诱发因素:饮食/入物、化学物质接触
■局部创伤感染、精神因素等
■表现: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表现。过度清洗会导致皮肤脆弱,抵抗力低
急性:
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如继发感染,炎症更明显,可形成脓疱、脓痂、毛囊炎、疖等。剧烈瘙痒。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肛周等,多对称发布。
亚急性:
红肿渗出减轻,皮损暗红色,水疱糜烂逐渐愈合,渗出减少;轻度浸润,点状糜烂为特征,瘙痒。
慢性:
炎症轻,散在红斑、丘疹、抓痕、鳞屑;部分皮肤肥厚,表皮粗糙,可有色素沉着或色素脱失斑,瘙痒。
建议:
(1)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等,以及食入性过敏源(如牛奶、鸡蛋、坚果、海鲜等)。
(2)保护皮肤屏障功能:适当使用保湿润肤剂,不过度清洗,每周1-2次洗澡,尽量避免搔抓。
(3)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4)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
(5)避免环境闷热或过于干燥,保证空气流通。
(6)避免患处受风或长时间日晒。
(7)避免紧张、抑郁、焦虑、暴躁等情绪刺激。
(8)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
干对干,湿对湿。
有渗出时局部中药、生理盐水、3%硼酸冷湿敷,炉甘石洗剂(上清液)收敛、保护。
常用中药:苦参、生地、黄柏、当归、牛蒡子、赤芍、白蒺藜、丹参、丹皮、银花、紫草、白鲜皮、地肤子、马齿苋。
无水疱渗出时保湿+止痒为主,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霜剂、焦油类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匹美莫司软膏。继发感染者加抗生素制剂。(遵医嘱)
三
荨麻疹(风疹块)
■季节:四季可发。
■诱发因素:温度、压力、摩擦、日光、划痕、胆碱能性、接触等
■表现:常先有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大小和形态不一,可融合成片。一般24小时内可消退,后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痕迹。偶尔风团表面形成大疱。
注: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严重并发症!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憋气、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建议:
(1)尽量避开过敏源的吸入、食入,4周以内,排查过敏物质。
(2)去除诱因:温度、压力、摩擦、日光、划痕、胆碱能性、接触等。
(3)外用止痒为主:炉甘石(但过用干燥,加重瘙痒)。
(4)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
(5)避免搔抓和热敷。
(6)避免食用煎炸食物(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蛋白质)。
(7)避免紧张、抑郁、焦虑、暴躁等情绪刺激。
四
摩擦性苔藓样疹
■季节:夏季多见
■表现:男孩多见。皮疹好发于手背、腕部、前臂,亦可发生于肘部、臀部、膝部。为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淡红色或正常皮肤颜色,可呈轻度苔藓样,有时可见轻度脱屑,无水疱及渗出。皮损多对称,但分布疏密不均。一般无自觉症状或轻度瘙痒。病程有自限性,自然病程4~8周。
建议:
(1)避免摩擦刺激,如沙土或者其他粗糙物。
(2)避免搔抓。
(3)保湿霜涂抹。
五
白色糠疹
■诱因:消化不良,表皮真菌感染
■表现:皮肤较黑者多见。典型皮损为边缘模糊的圆形或卵圆形淡红色斑,直径0.5~2.0厘米或更大。数周后淡红斑逐渐转变为淡白斑,其上覆盖少许糠状鳞屑。皮损数目不定,主要分布在面部,偶尔亦见于身体其他部位。无自觉症状,或有瘙痒、烧灼感。病程长短不一,夏季加重,但均可自然消退。
建议:
(1)适当多吃水果、蔬菜。回避过敏原。(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可诱发,皮肤敏感可诱发)
(2)避免过晒。
(3)避免局部碱性肥皂过度清洗。
(4)如果存在皮肤干燥,可加强保湿。
六
脓疱疮
■季节:夏秋多发
■原因:节肢动物叮咬,接触毒毛等
■表现: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皮肤病,以水疱、丘疹、脓疱,易破溃糜烂、形成蜜黄色痂壳,瘙痒。严重者可有临近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热、怕冷等表现,会传染。
建议: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2)患者适当隔离,避免他人直接接触皮肤创面,接触过的衣服、用具等应消毒。
(3)如果有其他原发疾病,比如痱子、虫咬皮炎一类瘙痒性皮肤病,可因为搔抓增加感染风险,故要加强治疗原发疾病。
(4)若面积较大或合并全身症状,建议就医。
七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表现: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
建议:
(1)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患者接触过的衣服、用具等应消毒。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对已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
(2)注意多补充水分、多休息;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易消化。
(3)定时开窗。
(4)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搔抓。加强护理,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继发感染。
(5)注意病情变化,注意病情变化,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医院就医。
处理:
若出现发热,在家可以物理降温;
及时松解患儿的衣被,降低环境温度,但避免直接吹对流风;
温水擦浴,温水泡脚,使超高热尽快降至惊厥阈以下;
缺乏急救药品时,控制惊厥,方法常用按压穴位:指腹按压人中、合谷等穴止惊;
若发现宝宝高热持续不退或热退后体温又上升,同时出现咳嗽、喘息、面色发白或青紫时,有并发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的可能,要立即就医。
八
痱子
■季节:夏秋多发
■表现:皮疹在炎热环境中发病,好发于皱襞部位,为密集分布的丘疹或非炎症性水疱,感染后可为脓疱,出汗后明显增多,自觉症状不明显,天气转凉后好转。
建议:
(1)皮肤降温,保持清洁干燥。温水洗浴。
(2)宽松、透气、棉质衣物。
(3)瘙痒剧烈可以冷敷。
(4)如果有破损,尽量使用透气的敷贴覆盖创面。
九
手足口病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呼吸道和消化道都可以传染的,还有直接接触传染。
1:发热
2:发热两天后,口腔黏膜、手足皮肤会出现散点状丘疹,主要见于手掌、足掌及臀部,逐渐成为水泡,不痒不疼痛也不易破溃,数天后干燥结痂
3:拒食、哭闹、流口水
建议:
注意观察儿童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医院就诊,抗病毒治疗为主,治疗期间多饮水,隔离。
预防:
(1)应注意儿童的营养、休息,适当晒太阳,增强儿童抵抗力。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减少宝宝处于公共场所的时间。
常备药物
青草膏制作课程讲完后秉正堂的老师们带领家长们制作了青草膏■材料:乳膏、精油(薄荷、柠檬)、冰片、薄荷···■第一步:倒入乳膏11—12克,加入精油(各两滴)和薄荷汁搅拌均匀
■第二步:加入冰片0.8-1克继续搅拌■第三步:放入准备好的瓶子里就可以涂抹使用了-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