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民族生态学团队依托民族学“一流学科”,立足祖国西南地区,聚焦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地方性知识、环境保护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致力消融学科、方法和视角壁垒,持续助推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近年来,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的支持下,民族生态学团队的何俊研究员、杨华副研究员及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成果在环境管理、发展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WorldDevelopment、EcologicalEconomics、LandUsePolicy、DevelopmentandChange等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学术论文,其中气候变化感知和应对、自然药物资源持续利用、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赢的地方实践、土地流转与多元产权制度变迁等研究议题的成果尤为丰硕,为我国民族学在国际主流学术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了重要力量。
少数民族气候变化适应与应对研究。团队成员杨华副研究员针对滇西北地区山地小气候多样和多民族杂居的特征,就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应对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发现各民族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应对措施因地理因素和生计状况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同一气候带内的不同族群因居住于不同类型的小气候区域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适应性不同,研究提出将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整合的项目和政策将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Yangetal.,EnvironmentalHazards)。团队成员NaniMaiyaSujakhu博士后在云南丽江的研究表明,信息获取、土地和牲畜量、用水资格、家庭储蓄、经济作物种植、气候变化感知等是决定农户应对气候变化选择适应策略的重要因素(Sujakhuetal.,,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eChangeStrategiesandManagement)。在尼泊尔的研究中,NaniMaiyaSujakhu博士后发现户主为女性的弱势族群在面对极端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呈现出更高的生计脆弱性,其程度受到自然、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决定性影响(Sujakhuetal.,,Sustainability)。
图1对气候变化相关影响模式的感知
(Yangetal.,EnvironmentalHazards)
图2不同研究点适应气候变化采取的策略组合(Sujakhuetal.,,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eChangeStrategiesandManagement)民族地区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赢的实践。团队带头人何俊研究员带领课题组成员就社区林业效果评估问题在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的保山新岐村开展了深度案例研究,结果显示环境公正与否是影响社区林业成败的重要先决条件,社区林业发展恵益在新岐村表现为生态保护、居民收入与社会发展共赢,其成功与社区的环境公正实践密不可分(Heetal.,,WorldDevelopment),该研究成果与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公共资源有效管理“八原则”进行对话,揭示了环境公正的重要性。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是生态人类学领域的热点议题,何俊研究员认为,将评估的视角由单一结果导向转至“过程—结果”综合导向有助于争议明晰,他以退耕还林为例揭示了正是本土利益相关者与国家的在地互动所创造的协商和调适空间铺就了国家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双赢的可能路径(He,,DevelopmentandChange)。何俊研究员的另一项研究也证明不同层级管理制度的互动和互补过程可产生正向的生态社会经济效果(He,,AsiaPacificViewpoint)。
图3研究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
(Heetal.,,WorldDevelopment)
民族药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何俊研究员课题组运用定量与定性、经济与文化结合的跨学科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对尼泊尔至中国的芳香植物药材(MAPs)的价值链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方需求增长与两国基础设施改善共同驱动了MAPs交易量的大幅增加,合法和法外机制共同影响其价值链状态,研究指出去除障碍、改善传统边境市场、增加交易透明度等措施有助于促进可持续价值链的形成(Heetal.,,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何俊研究员还运用社会实验比照法研究了中国西南藏区冬虫夏草的采收和贸易状况,结果显示开展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和实行传统资源管护体系的社区,其采收实践更持续、更高效;就贸易而言,市场通道和分级体系是影响两组社区虫草贸易收益的重要因素,本土贸易商是价值链的重要中介且从分级体系中获益更多(He,,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以上研究为促进虫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贸易公平提供了实证支撑。
图4香料植物和药材(MAPs)从尼泊尔到中国的价值链
(Heetal.,,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民族地区土地流转与多元产权制度研究。民族生态学专业博士生杨斌与导师何俊研究员采用系统综述法对年至今全球研究土地流转“landgrabbing”的英文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相关研究的地理分布、关涉主题、环境社会经济结果和研究局限,并呼吁考虑具体情境、基于实证数据的跨学科、整体性研究(YangandHe,,Land)。何俊研究员带领团队从国家、区域、社区和个体多维尺度聚焦于集体林权改革进程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林权私有化水平严重低于政府预期、人们更倾向于将森林作为公共财产并维持多元管理体系,研究指出其原因在于林权改革的效能、效率和正义认知具有地方性(Heetal.,,EcologicalEconomics)。同时,何俊研究员的另一项案例研究表明,林权改革过程中的村民参与度能显著影响其私有化进程(HeandT.Sikor,,InternationalForestryReview)。
图5全球土地流转研究图景
(YangandHe,,Land)
图6全国四区域林权体系变迁
(Heetal.,,EcologicalEconomics)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