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患者食用或者接触光感植物后经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反应,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局部皮肤表现为红肿、丘疹、水疱、血疱、瘀点、瘀斑甚至坏死等。近年来随着对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不断报道,在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
01植物日光性皮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光感性植物,该病好发于光暴露部位
1、概述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患者食用或者接触光感植物后经紫外线辐射引起的皮肤反应。皮疹以暴露部位为主,局部皮肤表现为红斑、非凹陷性水肿、丘疹、水疱、血疱、瘀点、瘀斑甚至坏死等。本病可伴有发热、头昏、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甚或谵语、昏迷或精神错乱等全身症状。
组织病理可表现为表皮轻度水肿,可见表皮内水疱或表皮下水疱;真皮明显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或破裂,红细胞溢出或出血,管周炎细胞明显浸润,胶原纤维肿胀;严重者可见坏死或溃疡。植物日光性皮炎治疗时需避免接触光感性植物和药物,尽可能避免强光曝晒。近年来随着对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不断报道,在病因、发病机制等方面有一些新进展。
2、流行病学
植物日光性皮炎好发于女性,白种人的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光毒性药疹、植物日光性皮炎、卟啉病和日光性荨麻疹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女性和白种人皮肤黑色素含量低于男性和黑种人,面部等暴露部位易受紫外线辐射从而导致皮肤损伤有关。本病常见于调酒师、农民和杂货工人,亦有文献表明园艺师和儿童患病风险高。
植物日光性皮炎可能与内分泌障碍有关,除此之外,贫血、肝肾疾病、营养不良等易患此病。本病好发于3至7月,这与我国紫外线指数月均值分布基本一致。其在2月开始增加,6至8月持续高峰,从9月起紫外线指数开始减少,于次年1月达到最低值。
3、病因
诱发植物日光性皮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光感性植物。其包括伞形科(香菜、芹菜、茴香)、芸香科(柑橘、柠檬、酸橙)、菊科(野菊、黄花蒿)、桑科(无花果)、豆科(紫云英)、十字花科(野生油菜、芥菜)、藜科(灰菜)、真菌类(木耳、香菇)。
国内报道灰菜、野生木耳、污胶鼓菌、油菜、酸菜引起植物日光性皮炎为多见,而国外报道中常见的植物有酸橙、无花果叶、芹菜等。此外,美国一研究通过测量多种食品和饮料中的呋喃香豆素的浓度,表明新鲜欧芹、葡萄柚汁、葡萄柚、酸橙汁、酸橙和柠檬汁含有高浓度的呋喃香豆素。
4、临床表现
植物日光性皮炎好发于光暴露部位,常见于面颈部和四肢伸侧。皮疹可以从简单的色素沉着到红斑,水疱或大疱,通常无明显瘙痒症状。皮损的变异性主要依赖于光敏剂的含量、暴露时间的长短、含补骨脂素物质的类型及接触方式。本病可伴发头痛、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皮损严重程度不一,患者接触柑橘类水果经日光曝晒后双手背突发无症状的色素沉着斑。患者食用灰菜于田间劳作后面颈部及双上肢出红斑、水疱,继而溃疡、坏死,自行出院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
因此,当临床医师发现患者的暴露区域突发无症状色素沉着时,应积极询问患者接触史、季节等情况,考虑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可能性。对于重症患者,临床医师更应保持警惕,减少疾病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总而言之,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02了解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其发生可能是植物、紫外线等因素
植物日光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发病学说也不尽相同。其中,有学说表明本病的发生可能是植物、紫外线和机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植物中呋喃香豆素是一类具有光毒性的化合物,天然存在于许多植物物种中。它们是由植物通过香豆素与呋喃环的融合而合成的,根据呋喃环的位置产生线型或角型的异构体。
补骨脂素和白芷素是两种基本的呋喃香豆素异构体,分别用作其他线型和角型呋喃香豆素的和合成前体,其中线性呋喃香豆素在自然来源中更为广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呋喃香豆素都是光毒性的,其主要取决于线型化合物,也就是说线型呋喃香豆素比角型呋喃香豆素具有更强的光毒性。此外,光毒性还取决于分子的取代基和取代模式。
植物日光性皮炎的严重急性反应和补骨脂素或其主要衍生物,8-甲氧补骨脂素或5-甲氧补骨脂素有关。对于植物而言,呋喃香豆素可用于防御真菌、细菌和昆虫等,呋喃香豆素与它们的DNA发生反应,并暴露在紫外线时干扰DNA的复制。通过这种方式,它们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并增加了昆虫的死亡率。
因此,呋喃香豆素被认为是天然农药。当人们摄入或皮肤接触含有呋喃香豆素的植物,均可使呋喃香豆素被吸收。它几乎完全被胃肠道吸收,并可快速入血,转运到包含皮肤在内的多个组织。人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摄入的呋喃香豆素的血浆和皮肤浓度。
这种强烈的皮肤光毒反应是产生烧伤样损伤和形成水疱最可能的作用机制。另外,补骨脂素可使黑素细胞的大小和数量产生变化,酪氨酸激酶活性和黑素体密度增加导致皮肤黑色素沉积。
03植物日光性皮炎应该如何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上本病容易漏诊误诊
植物日光性皮炎病理可表现为表皮轻度水肿,可见表皮内水疱或表皮下水疱;真皮明显水肿,毛细血管扩张或破裂,红细胞溢出或出血,管周炎细胞明显浸润,胶原纤维肿胀;严重者可见坏死或溃疡。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急性发病、春夏季好发、有光敏植物接触史及光暴露史并结合典型皮损诊断。国内对本病的误诊报道见于湿疹、血管性水肿、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国外相关文献提出本病需与单纯疱疹、皮肤幼虫移行症等相鉴别。除此之外,仍需与日晒伤、迟发性卟啉病、接触性皮炎等鉴别。
结语:植物日光性皮炎为自限性疾病,湿敷、局部外用甘伯宗肤痒清乳霜,没刺激性,还能够很好地缓解脂溢性皮炎,激素性皮炎和日光性皮炎引起的一系列不适,同时湿疹,荨麻疹,也可以用它得到很好的处理效果。重症患者若不及时治疗可遗留瘢痕,甚至并发肢端坏疽,影响美观及肢体正常活动;此外,亦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故及时、足量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同时加入低分子量肝素可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坏死的形成与进展,从而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