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分
根含鞣质和三萜皂甙.分离出的皂甙有地榆糖甙Ⅰ(ZiyuglycosideⅠ)、地榆糖甙Ⅱ(ZiyuglycosideⅡ),其水解后产生坡模醇酸(Pomolicacid)和阿拉伯糖等.另含有地榆甙A、B及E(SanguisorbinA、B及E),其甙元均为熊果酸(Ursolicacid).叶含维生素C,花含矢车菊甙(Chrysanthemin)、矢车菊双甙(Cyanin).
药理作用
1.收敛作用: 地榆含有鞣质,具有收敛作用,能止泻和止血.外用炒地榆粉,对兔及狗的Ⅱ度、Ⅲ度实验性烫伤面有显著收敛作用,能使渗出减少、感染及死亡率降低.但从地榆中提取出的鞣质或市售之鞣酸,对烧伤的疗效均不如地榆粉.提示地榆治疗烧伤的有效成分除了所含鞣质外,尚有其他因素参与.地榆对去神经组织上的烧伤的疗效比没有去神经组织上的疗效稍差.
2.抗菌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地榆%的煎液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及人型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某些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煎剂在0.5mg/ml时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有效.有报告认为,地榆的抗菌作用与其中所含鞣酸有关.药液经高压灭菌则抑菌作用明显减弱.
3.抗炎作用: 地榆对甲醛性足跖肿胀小鼠巴豆油性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E引起的皮肤微血管通透性亢进,地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尚能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增生,并能促进伤口愈合.
4.止血作用: 生地榆、水提物、地榆炭、地榆制剂均有制血作用.地榆水提物可使出血时间明显缩短.地榆炭煎剂给家兔口服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给小鼠腹腔注射可使出血时间缩短;蛙后肢灌流试验可见血管收缩.有报告指出,地榆加热炮制可使其鞣质含量降低,止血作用减弱.由于地榆的止血作用主要与鞣质有关,因此报告者建议在用于治疗出血为主的疾病时以生品为好,并建议以鞣质含量为地榆的质量标准.
5.对心脏和血压的作用: 地榆煎剂低浓度可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频率减慢,心脏排出量增加,高浓度则呈抑制作用.对麻醉兔有暂时性的轻度降压作用.
6.其它作用: 地榆煎剂低浓度使离体兔肠收缩减弱,高浓度则使收缩加强,甚至呈痉挛状态.
煎剂给鸽灌服3g/kg,每日2次,共服4次,对静脉注射洋地黄引起的呕吐有止吐作用,表现为呕吐次数减少;但狗服5g/kg,共服2次,对静脉注射阿朴吗啡引起的呕吐无效.
鲜地榆注射液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
地榆水提取物给胃瘘手术后的大鼠口服,能显著增加其对蛋白质的消化能力.
临床应用
4~14岁小儿用地榆1两,白花蛇舌草5钱,水3碗煎至60毫升内服,4岁以下减半。每日2~3次,待体温下降后改为每天服1次,至大便培养阴性为止。经治57例14岁以下的患儿,结果49例治愈,8例无效。治愈病例平均退热天数为7.3天,最短2天,最长19天。实验证明,1:5或1:10的地榆汤均有抑菌作用。治疗中未见副作用发生。
将地榆焙干研成极细粉末,过筛;另用麻油(或菜油)煮沸,然后迅速投入地榆粉,搅拌使成糊状,盛于消毒缸内备用。用时将药糊直接涂于创面,可以很快形成1层厚厚的药痂,能起到预防和控制感染,消除疼痛,促进创面迅速愈合等作用。一般适用于一、二度烧伤、烫伤病人。地榆含有大量鞣质,有较强的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同时还有明显的杀菌作用,能对抗绿脓杆菌感染。亦可采用地榆酒精液(地榆洗净晒干,研粗末用70~75%酒精渗漉提取清液,煮至液面出现薄膜,冷却备用)涂布烧伤创面,每日2~3次,不包扎。涂布次数以创面形成干痂而不出现龟裂为度。对已污染的创面应先行清创处理。通过一、二度烧伤患者40例的观察,证明此法对浅度烧伤,特别对中小面积、污染较轻的烧伤效果较好,一般经12~24小时创面上可形成1层棕色保护膜,这对防止细菌污染、减少创面渗出,均有良好影响。
将地榆炙黄,研细末过筛,以凡士林配成30%药膏,外敷患部。敷膏前依皮损的不同情况先以油类擦洗或1: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经治湿疹及湿疹样皮炎,脂溢性湿疹,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及糜烂感染型足癣等疾患共例,结果治愈47例,显效及有效50例。平均治愈日数为8.3天以湿疹及湿疹样皮炎的治愈率最高,脂溢性湿疹及下肢静脉曲张性湿疹共26例全部有效。实践证明,30%地榆膏有止痒、收敛、消炎等作用。另有用生地榆1两,加水约毫升,熬成毫升药液,冷却后湿敷患处流水部位(热湿敷可起反作用)。半小时后再浸再敷。每天3~4次,连用3~4天,直至不流水为止。适用于急性、亚急性、脂溢性湿疹,婴幼儿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渗出较多时,待渗出减少后,可用地输20两、煅石膏20两、枯矾1两研成细末混匀,调制成40~50%软膏外敷,每日1~2次。如遇亚急性、慢性湿疹皮损浸润或轻度肥厚时,可用地榆粉1.5两、密陀僧末3两研匀加凡士林调成50~60%软膏外敷,每日1~2次。
用地榆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2克,每日1次,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或用地榆5%浓煎口服,每日1剂,小儿酌减。亦可肌注与口服交替进行。一般以1个月为一疗程。临床治疗4例结核性脓疡,2例慢性骨髓炎,结合外科常规治疗,均收到一定效果。
毒副作用
毒性:急性毒性试验以地榆水提剂或醇提剂给小鼠灌胃2.5g/kg,观察7d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水提溶液及醇提溶液小鼠腹腔注射LD50分别为1.60±0.29g/kg和2.17±0.49g/kg。说明地榆口服毒性极小。大鼠每日口服水提取物(1:3)20ml/kg,共10d,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但在给药5-10d作肝穿刺检查,发现脂肪浸润的细胞数较对照组有所增加。
文化传承
典藉记载
《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则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痛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
《本草正》:清火明目。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
《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
《本草选旨》:地榆,以之止血,取上截炒用。以之行血、取下截生用。以之敛血,则同归、芍。以之清热,则同归、连。以之治湿,则同归、芩。以之治血中之痛,则同归、萸。以之温经而益血,则同归、姜。大抵酸敛寒收之剂,得补则守,得寒则凝,得温暖而益血归经,在善用者自得之而已。
《本经》:主妇人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别录》:止脓血,诸痿,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药性论》:止血痢蚀脓。
《本草正义》:地榆苦寒,为凉血之专剂。妇人乳痛带下,多由于肝经郁火不疏,苦寒以清泄之,则肝气疏达,斯痛可已而带可止;然气滞痰凝之乳痛,及气虚不摄之带下,非其治也。止痛除恶肉,皆以外疡言之,血热火盛,则痛而多恶肉,地榆清热凉血,故止疡患作痛,而能除恶肉。《本经》又疗金疮,《别录》谓止脓血,恶疮热疮,可作金疮膏,皆即此清火凉血之功用。且所谓主七伤,补绝伤,亦皆指外疡言之,非谓地榆苦寒,能治虚损之劳伤也。止汗而除消渴,皆寒以胜热之效。消酒者,即苦寒以胜湿退热也。
《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
《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
《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李杲:治胆气不足。
《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
《本经续疏》:地榆者不治别因之带下,并不治七伤带下病之不痛者,惟能称七伤带下病止痛,又可见矣。何况血去气散,风乘虚入而为恶肉,风乘营卫之相遭而鼓荡为汗,金疮被风而痛不可瘳,不皆为地榆所属耶?《别录》之止脓血、诸痿、恶疮、热疮,产后内塞作金疮膏,皆于《本经》推类言之。惟消酒、除消渴、补绝伤。则其义若别有在者,然气盛而鼓风入血,何异血虚而风乘以入,风入而更耗其血,何异风入而大耗其津液,风横梗于气血之间,何异气血之不相续,则仍是血虚气违为根本,风气搅扰于其间乃为病,而治之以化风气为生气,致气血使调和得巽而相入矣。
《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本草求真》:地榆,诸书皆言因其苦寒,则能入于下焦血分除热,俾热悉从下解。又言性沉而涩,凡人症患吐衄崩中肠风血痢等症,得此则能涩血不解。按此不无两歧,讵知其热不除,则血不止,其热既清,则血自安,且其性主收敛,既能清降,又能收涩,则清不虑其过泄,涩亦不虑其或滞,实力解热止血药也。
药方选录
1.治疗血痢不止:地榆克甘草(炙、锉)25克.上二味粗捣筛.每服25克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2.治疗便血:地榆克炙甘草克.每末25克水二盏入砂仁末5克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3.治疗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克(细锉)水一斗煮之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4.治疗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克(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太平圣惠方》)
营养知识
: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和长叶地榆的根。地榆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米以下的草原、草甸、山坡草地、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地;长叶地榆生于海拔至0米的山坡草地、溪边、灌丛、湿草地及疏林中。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甘肃等地。播种第2至3年的春、秋季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1.地榆要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纺锤形,弯曲,长15至20厘米,直径0.5至2厘米。表面棕色,灰褐色或暗紫色,粗糙,具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坚,折断面较平坦,略具粉质。横断面形成层环明显,皮部淡黄色,木部棕黄色或带粉红色,有放射纹理。气微,味微苦而涩。
2.长叶地榆钱根圆柱形,常弯曲,长15至25厘米,直径0.5至2厘米。支根较多,表面棕褐色,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细毛状,可见众多纤维,横断面形成层环不明显,皮部黄色,木部淡黄色,无放射纹理。
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地榆、地榆炭、醋地榆、酒地榆,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地榆炭、制地榆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虚寒性出血症禁服,血虚有瘀者慎服。
:地榆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入血敛降;
具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的功效;
主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肠风血痢,痔漏,赤白带下,痈疮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虫蛇咬伤。
:
1.止血宜炒炭用,泻火解毒宜生用。
2.心肺热盛,吐血不止者,可柏叶、黄芩、小蓟等配伍。
3.肠痈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
4.各种痈疮初起者,可用该品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主要用于法国或意大利菜。叶片的味道和琉璃苣很像,不论新鲜或干燥都有售,可用于沙拉、汤、香甜酒、煨菜和鸡尾酒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