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81岁。主因右面颊部红斑痂皮伴刺痛、瘙痒5月余,周身多发红斑、水疱伴痒10d,于年1月8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侧颞部出现散在肉色丘疹,无痛痒不适,医院就诊,颞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考虑鲍恩病。遂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治疗期间皮损无好转,渐往外扩展,转为粉红色、黄褐色结痂,累及整个右侧面颊,局部有刺痛、瘙痒不适感。10d前患者前胸、背部开始出现多发红斑、水疱、大疱,渐发展至四肢等部位,医院,诊断为湿疹样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5d后部分水疱渐干涸,局部遗留红斑、脱屑,但未痊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状态良好,整个右侧面颊红斑基础上黄色及少量血性痂皮(图1a),颈部、前胸、背部、外阴、四肢等部位见多发红斑、干涸的水疱及红褐色斑疹,伴脱屑(图1b)。面部痂皮及躯干部皮损真菌镜检阴性。
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分别取面部皮损及右下肢较新鲜皮损):①右面颊部皮损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缺失,表皮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②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水疱形成,真皮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c,2d)。右下肢皮损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G、IgA、C3棘细胞间网状沉积,IgM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诊断:落叶型天疱疮。
治疗:丙种球蛋白20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3d后皮损明显好转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辅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周身皮损已消退,遗留少量暗红色斑,右侧面颊部皮损明显消退,遗留散在结痂。
讨论:天疱疮是一组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临床上,落叶型天疱疮可表现为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基础上松弛性大疱,有时不发生水疱,患处皮肤潮红肿胀及叶状痂皮。组织病理学上一般表现为颗粒层及其下方棘刺松解,形成水疱、裂隙,角化不全,角栓形成,棘层肥厚,颗粒层细胞棘刺松解后其形态类似角化不良的谷粒细胞,真皮内中等量炎性细胞浸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主要为IgG沉积,有时也有IgM、IgA沉积[1]。
本例患者到我院就诊前已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mg静脉滴注5d,临床上躯干、四肢水疱大部分已干涸,说明所患疾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较敏感,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支持落叶型天疱疮诊断。
落叶型天疱疮常因临床表现不典型被误诊为剥脱性皮炎、湿疹、银屑病或者其他类型天疱疮,另外还应与大疱性脓疱病、药疹、红斑狼疮等疾病相鉴别。如果病变局限于面部或者头部,且有大量黄色结痂都者还应考虑脂溢性皮炎的可能[2]。发病初期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医生结合患者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考虑诊断鲍恩病,未行免疫荧光检测,给予ALA-PDT治疗。5个月后就诊时患者右侧面颊部出现红斑及血性痂皮,当时医生未给予患者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的检查,根据主观判断诊断为湿疹样皮炎,导致误诊。故年轻医生在接诊少见病或疑难病时,及时行相关检查是非常必要的。治疗上本病首选糖皮质激素口服,对于严重的患者也可以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3]。
药物诱导的天疱疮早在年即有报道,大部分为系统药物引起[4],也有局部外用咪喹莫特乳膏引起局部落叶性天疱疮的报道[4,5],还有银屑病患者经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后诱发落叶型天疱疮的报道[6]。本例患者发病前曾局部使用ALA-PDT治疗,且在治疗期间右侧面颊部皮损开始扩大,5个月后皮损波及全身,是否由ALA-PDT引起,还有待于进一步积累资料。
参考文献(略)
DOI:10./sypfbxzz.-.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7(3):-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杂志原文!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订阅方式:①邮局订阅(适用于单位或图书馆统一征订)。全国邮发代号:2-。②编辑部直接订阅(适用于单位批量或个人订阅)。通过邮局汇款至“北京市东城区南门仓5号《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编辑部”注明订阅数量、邮寄地址,并请致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