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荨麻疹,又叫荨麻疹样苔藓、婴儿苔藓,而它另一个名字揭示了它最重要的病因——虫咬皮炎。
天气慢慢热起来了,蚊虫叮咬也逐渐增多,不仅瘙痒难耐,还会引起婴幼儿丘疹性荨麻疹。虫咬皮炎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但成人亦可患此病,往往有家庭群发现象。多数儿童随年龄增长会产生脱敏反应,发病率降低。
今天这篇文章将对虫咬皮炎进行简单介绍,告诉大家如何通过吸引蚊虫的影响因素有效防蚊,以及防蚊虫产品和治疗要点。
01
概述
虫咬皮炎通常是指与节肢动物叮咬有关的皮肤炎症反应。不过致病的方式除了「咬」之外还可能涉及以下机制:机械性创伤、注射刺激性/细胞毒性或药理活性物质、注射抗原、继发感染、入侵宿主组织、接触性皮炎、对残余口器的反应及传播其他疾病等。
因节肢动物种类、机体反应性及免疫反应类型等差异,被叮咬处可有不同的皮损表现。皮损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临床常称之为丘疹性荨麻疹),中央可有小水疱,好发于暴露部位(图1)。
偶尔可见大疱性皮损及表皮剥脱、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改变。反复发作的人群可能演变为结节性痒疹。
图1.虫咬皮炎
部分昆虫叮咬后可注射蚁酸,引起皮肤即刻反应,表现为患处发肿。火蚁、蜜蜂、胡峰和大胡蜂叮咬后常有疼痛且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蚊子和跳蚤叮咬更易引起瘙痒。
夏秋天是虫咬皮炎的高发季节,包括蚊子、螨、跳蚤、蠓、虻、臭虫和蜱等。在此对虫咬皮炎的防与治进行总结。
02
一般性预防
平日最常见的虫咬皮炎由蚊子引起。数据显示,约10%的人群更容易被蚊子叮咬,相关影响因素有这样几点:
1、遗传易感人群:容易招蚊子的人群中,约85%存在遗传易感性,可能更容易释放尿酸或者其他挥发性物质,蚊子可通过嗅觉识别出这种遗传差异。
2、体表特殊化学成分:过量乳酸和尿酸等酸类(触发蚊子的嗅觉)、高浓度类固醇和胆固醇。
3、二氧化碳:蚊子对二氧化碳尤其敏感,运动者、成人和孕妇被叮咬的风险较高,其二氧化碳排出量高于一般人群。
4、深色衣物:因反光效果较弱,更符合蚊子的视觉偏好。
5、热量/温度:蚊子会主动接近37℃物体,对温度的感应距离远达20cm,且在2-3cm内最明显。
总的来看,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远距离时温度、气味及视觉对选择目标亦有重大影响。
因此可知,对蚊子叮咬的预防措施有这样几点:注意皮肤的清洁(尤其是出汗后)、减少体表特殊化学成分残留,户外穿着浅色/反光衣物,尽量穿长袖长裤,必要时避免体表温度过高(如减少运动)等。
其他适用于多种蚊虫的防护措施是: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清除节肢动物;傍晚后或夜间少出门;少去不卫生、积水等「高风险」场所;使用蚊帐或纱网/防虫网等物理性防护产品。
图2.蚊子
03
防蚊虫产品
避蚊胺
国际上的驱虫剂种类繁多,避蚊胺(DEET)是最有效的驱虫剂,对蚊子和多种节肢动物均有作用。
其机制不甚明确,可能在于削弱蚊子等定位功能,也可能损害节肢动物的嗅觉受体或形成有害而难闻的气体屏障,避免接触宿主皮肤。
最常用浓度为10%-35%。研究数据显示,23.8%浓度的避蚊胺,其完全保护时间均值为.5分钟。而35%浓度的制剂(品牌:Ultrathon)有效时间长达12小时。
避蚊胺安全性良好,几乎无不良反应,罕有局部皮肤反应。文献报道显示,严重不良反应病例大多与误用(如经口摄入)或过度使用有关。10%至30%避蚊胺可用于2月龄以上的儿童,不过需要成人确保孩子的嘴唇或手不接触到避蚊胺。
研究显示,孕期亦可安全使用。其不足之处是有油腻感和特殊气味,且可能损坏合成纤维织物或塑料。
派卡瑞丁
派卡瑞丁是欧洲和澳大利亚驱虫剂产品中最常用的活性成分之一,其特点是无油腻感、无异味,不刺激皮肤,也不损坏塑料或织物,临床试验无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产生气体屏障功能和影响昆虫嗅觉神经元,最有效的防护对象是库蚊、苍蝇和蠓,对伊蚊和虱子也有一定作用。
派卡瑞丁最常见的浓度在30%以下。浓度达20%的溶液能持续8-10小时的保护。需要指出的是,派卡瑞丁一般不适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
柠檬桉油
柠檬桉油疗效与低浓度的避蚊胺相当,对攻击性强的蚊子疗效持续6小时,对攻击性较小的蚊子可持续12小时。市售产品常为10-40%的喷雾。
与避蚊胺相比,柠檬桉油和派卡瑞丁对蜱的效果可能更好。需要注意的是,3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使用柠檬桉油。
除了柠檬桉油,大多天然驱虫剂效果较差。国际上其他有类似作用的替代产品是扑灭司林、IR、香茅油、猫薄荷油和2-十一烷酮等。
不可靠的产品包括声波驱蚊设备、口服硫胺素(维生素B1)、大蒜和驱蚊手环,这些要么无作用,要么作用有限,故不推荐使用。
04
治疗
因虫咬皮炎种类较多,需要个体化治疗。治疗原则主要为减轻瘙痒、控制皮肤炎症、缩短皮疹持续时间、控制系统性过敏反应、诊治继发感染等。对于普通虫咬皮炎,下列是一些治疗要点,供临床参考:
1、可考虑用肥皂和清水清洗。
2、冰敷或冷敷可减轻局部水肿和瘙痒。
3、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皮炎。
4、含炉甘石等成分的外用产品可减轻瘙痒。不过应尽量避免常规外用抗组胺药物及局麻药,因日晒后它们可能引起皮肤过敏。
5、口服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或可减少瘙痒。其中6月龄至2岁儿童如有必要可优先选择西替利嗪或地氯雷他定,安全性较高。
6、口服糖皮质激素可减少局部肿胀,主要用于严重病例。
7、危及生命的全身过敏反应需及时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发现问题,医院
别担心、还有我们
咨询一下你就知道了反正咨询又不要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