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G试验辅助皮炎外瓶霉感染诊断的案例分享
年3月,《Mycopathologia》杂志(IF=2.)发表一篇《CARD9DeficiencyinCombinationwithInvasiveInfectionbyExophialaDermatitidisinaPediatricPatient》病例回顾[1],该病例来自医院,关于一例5岁女患儿由CARD9缺陷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皮炎外瓶霉感染的诊疗过程。
诊疗过程
入院第1天、第5天
?入院第一天,患者脑脊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入院第五天:
?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抗体检查:特异性脑脊液寡克隆带IgG(+)、抗核抗体(+)。
?影像学:脑肿瘤多模态显像(+)。
?诊断:考虑免疫性脑病合并颅内感染。
?治疗: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0g/d。
入院第7天
?患者出现高热。
?治疗: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替代丙种球蛋白治疗6天,前3天mg/d,后3天mg/d。
入院第14天
?患者反复发热。
?影像学:脑部MRI和头部CT影像显示异常弥散性受限病变。
?实验室检查:
?G试验(+),提示侵袭性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脑脊液真菌培养3天后出现椭圆形真菌孢子(图a)。
?SDA培养呈现典型的暗色丝孢菌的菌落特征(黑色、潮湿,有蜡质光泽)(图b)。
?菌落革兰氏染色、乳酚棉蓝染色和荧光染色观察菌落的形态(图c-e),清晰地观察到其菌丝和分生孢子的特征分离。
?菌落质谱鉴定为皮炎外瓶霉菌(ExophialaDermatitidis)。
?分子检测: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患者9号染色体上存在CARD9基因外显子6的纯合移码突变。
?治疗: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
?诊断:CARD9缺失引起的免疫性脑病合并侵袭性皮炎外瓶霉感染。
入院第34天
?影像学:脑部MRI和头部CT显示硬脑膜炎和脑积水。
?治疗:两性霉素B脂质体(鞘内注射)+泊沙康唑+氟胞嘧啶。
入院10个月
?入院8个月,患者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反复发热。
?入院10个月,转入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患者病情危急,抗真菌治疗失败,最终死亡。
案例总结
?宿主因素:CARD9基因缺失。
?临床表现:反复发热、脑部影像学异常。症状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G试验阳性提示真菌感染;结合真菌培养及质谱检测确定为皮炎外瓶霉。
患者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宿主因素,虽然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结合真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皮炎外瓶霉感染。
诊疗思考
?皮炎外瓶霉(Exophialadermatitidis,E.d)是一种菌体为暗色的双相真菌,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受其侵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预后差,病死率高达80%[2]。
?E.d体外培养生长速度较慢,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确诊主要依赖于实验室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检查,临床实践中早期诊断较困难[3]。
?(1,3)-β-D葡聚糖(G试验)在真菌感染早期即可升高,G试验可辅助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1,3)-β-D葡聚糖存在于大部分真菌的细胞壁中,因此G试验可作为泛真菌的筛查试验(隐球菌、接合菌除外),包括罕见真菌。
?CARD9(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在抗真菌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CARD9基因突变所致真菌感染患者多有发病较早、父母近亲结婚、病程迁延不愈、抗真菌免疫功能障碍等共同特点,感染的病原体类型涉及念珠菌、皮肤癣菌、暗色真菌及曲霉等。高度提示,如果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具有以上特点,应积极筛查其遗传免疫缺陷,从而为后续病因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指导[4]。
向下滑动查看病例原文
参考文献:
[1]LingJ,PuY,GanJ,etal.CARD9DeficiencyinCombinationwithInvasiveInfectionbyExophialaDermatitidisinaPediatricPatient.Mycopathologia,,(2-3):-.
[2]LiDM,LiRY,deHoogGS,etal.FatalExophialainfectionsinChina,withareportofsevencases[J].Mycoses,,54(4):e-42.
[3]KirchhoffL,OlsowskiM,RathPM,etal.Exophialadermatitidis:Keyissuesofanopportunisticfungalpathogen[J].Virulence,,10(1):-.
[4]张逸,王晓雯,李若瑜.CARD9突变在真菌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与感染,,13(0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