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大家肯定很是奇怪,究竟什么东西这么奇葩呢?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个植物,它就是鸡屎藤。
鸡屎藤是茜草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的全草以及根。别名为:鸡矢藤、臭藤、斑鸠饭、女青、主矢藤、却节等。
鸡屎藤之所以有这样的名字,其根本在于它的独具特色的气味。
在《纲目拾遗》中记载道:“搓其叶嗅之,有臭气,未知其正名何物,人因其臭,故名臭藤。”鸡屎藤及诸“臭”、诸“屎”之名都是表达鸡屎藤的臭气。
尽管鸡屎藤有不一样的气味,但是它的功效还是杠杠的。
鸡屎藤性平,味甘酸,主要归入心经、肝经、脾经。具有祛风除湿、消食化积、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疼痛、脘腹疼痛、腹泻痢疾、头晕食少、跌打损伤、气虚浮肿、无名肿痛、烫伤、湿疹皮炎等等的症状。而且在《纲目拾遗》中记载了鸡屎藤“治风痛肠痈,跌打损伤,流注风火,痈毒,散郁气。洗疝,合紫苏煎汤”。《草本便方》也记载到鸡屎藤能够“部虚劳,调理脾胃元气,治病后虚肿、耳鸣”。
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鸡屎藤虽臭但是却可以制作成美食哦。
在我国的海南、广东、广西都有食用鸡屎藤的传统。在海南的某些地方,每逢七月初一那日,那必定是家家户户都吃鸡屎藤制成的鸡屎藤粑仔。当地的海南人也有把鸡屎藤粑仔用在那些妇女产后、术后患者、体质虚弱的人群当做是滋补品。而在广西北海地区,鸡屎藤糖水是每年三月初三老百姓们必吃的传统小吃哦。另外鸡屎藤还可以制作成鸡屎藤汤圆、鸡屎藤米粉等。经过加工制作后,它的臭味不但没有了,而且清香可口,回味无穷。如果能忽略掉这听上去并不好听的名字,其实很好吃。
接下来就介绍下怎么做成上面说到的美食吧。
首先是鸡屎藤粑仔,具有清热、解毒、祛湿、补血的功能。具体的做法是先采摘新鲜的鸡屎藤叶和藤晒干后打粉,再与碾成粉的大米混合,用水和匀,掐成小指大小类似小虫状的粑仔;锅中水开后,下粑仔、椰丝、姜丝。再根据口味放入适量的红糖就可以了。夏天的时候还可以在粑仔中加入椰奶、冰块,这样一碗“椰奶鸡屎藤粑仔”就成功诞生了,类似于广东的清补凉。
接着就是鸡屎藤汤圆,这是一道海南三亚地区特有的风味小吃哦。它的制作也同样很简单:首先准备鸡屎藤的藤蔓、叶切成碎条后,接着就是随着浸软的糯米一起碾成粉,伴上适量的水掐成汤圆,最后放入滚水中煮熟了,放入适量的白砂糖,这样一道风味小吃就完成了。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