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一呼一吸,这个简单的动作,人每天要重复两万次以上,不过这个看似与生俱来的能力,往往最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呼吸道“保卫战”中,南京医院(医院)呼吸科的医护人员们甘做“清道夫”,用一次次与疾病的“短兵相接”换来患儿们的幸福安康。
有担当:
面对患者“洪流”勇担重任
呼吸科是医院最繁忙的科室之一,尤其去年,多种病原体如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呼吸道病原肆虐,特别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数量明显增加,重症、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明显增多,医院门急诊量居高不下。
“去年呼吸科每个月都要完成约人次的门诊量,全科30多位医生,平均每人每月要看诊约人次的患儿。每天每个呼吸科医生门诊都会加20个号左右,我们要确保危重症患儿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回想去年的接诊高峰,医院党委委员,呼吸科主任田曼仍记忆犹新。
面对就诊高峰,呼吸科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调配、统筹安排,承担起诊治患者的“洪流”:呼吸科的病房床位紧张,一直处于满床状态,两个病区的床位多张,去年每个月有约以上人次的床位周转。
呼吸科病房收治重症肺炎患儿,普通肺炎患儿留在门诊治疗,科室CMI(疑难危重病人收治指数)半年增加了近一倍。去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增多,很多病人需要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科室充分利用“日间手术室”,进行“一日气管镜”,高效协作管理、缓解病房压力。呼吸科每位医生除了处理门诊、病房的工作任务之外,每月完成约例支气管镜手术,有时医生从早上八点连轴做到晚上七八点,非常辛苦。
为了应对急危重病例,如塑性形支气管炎,呼吸科的多名医生还组成了急诊气管镜诊疗小组,节假日或晚夜间随时开展气管镜,及时解除气道堵塞,争分夺秒救治患儿。“为了应对一波波的就诊高峰,医务人员加班加点,紧密排班。我们一直是‘5+2’‘白+黑’,没有周末、不分昼夜的工作。”田曼说。
技术强:
罕见病诊疗技术不断突破
除了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有很多罕见病患者来呼吸科就诊,而小小(化名)就是让田曼印象深刻的一位。
小小患有高IgE综合征,这是一种原发性的免疫缺陷病,会造成顽固性湿疹样皮炎、反复皮肤及肺部感染。“医院一直检查不出问题,后来在她7岁多的时候因为反复咳嗽、咳痰、面部有较多的红色斑丘疹到我们科室诊治。这种反复的感染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问题。”田曼回忆,这种罕见病只能依靠骨髓移植才能彻底治愈,然而风险太大,小小只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小心谨慎,预防感染。
如今小小已经是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也从曾经的依靠父母与医生交流变成自己自发主动地和医生沟通,“现在她大了,都是自己联系我。日常我会教她怎么预防感染、感染以后怎么处理、长期用药要注意什么。你看,昨天她还发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